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目前回用于景观水体的再生水的前处理工艺 | 第13-14页 |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潜在的危险 | 第14-15页 |
·控制景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方法 | 第15-17页 |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研究概述 | 第17-21页 |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机制 | 第17-20页 |
·在富营养化的景观水体中恢复与重建水生植被的方法 | 第20-21页 |
·利用沉水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沉水植物的生态学特征与环境功能 | 第21-22页 |
·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 第22-24页 |
·沉水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机制 | 第24-25页 |
·富营养化水质对沉水植物恢复的影响 | 第25-27页 |
·课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分析方法 | 第27-33页 |
·课题来源、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27-30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0页 |
·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与水质、植物生理指标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第二章 耐盐沉水植物的筛选 | 第33-55页 |
·天津滨海湿地现存沉水植物调查 | 第33-36页 |
·天津湿地沉水植被类型与分布的文献信息 | 第33-34页 |
·调查位点与方法 | 第34-35页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耐盐沉水植物的实验筛选 | 第36-45页 |
·筛选的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数据处理与计算 | 第3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盐度对沉水植物川蔓藻和篦齿眼子菜生理活性的影响 | 第45-53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川蔓藻在滨海再生水河道中的季节生长及对水质的影响 | 第55-78页 |
·川蔓藻的生态学特征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 第55-62页 |
·再生水河道的中试试验研究位点设计与调查指标的确定 | 第62-64页 |
·水质指标的取样与测定方法 | 第63页 |
·沉水植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与计算 | 第63页 |
·沉积物的采样方法与检测 | 第63-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1页 |
·川蔓藻在滨海再生水河道中的季节生长变化规律 | 第64-65页 |
·河道沉水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比较 | 第65-66页 |
·河道再生水中营养盐、盐度、沉水植物和藻类的变化 | 第66-68页 |
·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河道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变化 | 第68-70页 |
·沉水植物川蔓藻叶组织内氮和磷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6页 |
·泰达再生水河道中沉水植物发生演替的原因 | 第71-73页 |
·沉水植物生物量的分布与河道水质、藻类的关系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川蔓藻对滨海再生水的净化效果与响应机制 | 第78-110页 |
·川蔓藻对滨海再生水的净化效果 | 第78-9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讨论 | 第84-91页 |
·川蔓藻对滨海再生水中营养盐的响应机制 | 第91-9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2-95页 |
·川蔓藻对无机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 | 第95-103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5-9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8-103页 |
·水体中可溶性无机氮在川蔓藻植株体内随时间的累积规律 | 第103-10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第五章 川蔓藻的克藻效应与克藻机理 | 第110-140页 |
·沉水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概述 | 第110-115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15-120页 |
·实验材料 | 第115-116页 |
·藻细胞的培养及生物指标测试 | 第116-1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17-119页 |
·普通小球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119页 |
·数据处理与计算 | 第119-12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0-136页 |
·藻液吸光度、细胞密度及叶绿素a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20页 |
·再生水对于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川蔓藻的植株体与普通小球藻共培养时的抑藻效果 | 第121-122页 |
·川蔓藻的种植水对普通小球藻的抑制作用 | 第122-124页 |
·川蔓藻的水浸出液对普通小球藻的抑制作用 | 第124-125页 |
·普通小球藻对于川蔓藻化感作用的响应 | 第125-129页 |
·普通小球藻的超微结构变化分析 | 第129-131页 |
·川蔓藻的培植水与水浸体液化学成分检测 | 第131-136页 |
·讨论 | 第136-138页 |
·川蔓藻对普通小球藻的化感作用以及影响因素 | 第136-137页 |
·川蔓藻对普通小球藻的抑制机理 | 第137-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六章 与膜工艺结合的生态净水装置—沉水植物反应器 | 第140-153页 |
·沉水植物反应装置的设计 | 第140-141页 |
·沉水植物反应装置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141-144页 |
·沉水植物在水体中的生长特点 | 第141页 |
·沉水植物吸收营养盐的特点 | 第141页 |
·沉水植物繁殖特点 | 第141-142页 |
·光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 第142页 |
·沉水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特点 | 第142-143页 |
·前处理为膜工艺的再生水的水质特点 | 第143页 |
·沉水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生态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 | 第143-144页 |
·沉水植物反应装置对再生水的深度净化实验研究 | 第144-149页 |
·川蔓藻反应器对滨海再生水的净化实验 | 第144页 |
·金鱼藻反应器对天大校园再生水的净化实验 | 第144-14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45-149页 |
·讨论 | 第149-151页 |
·沉水植物反应器内营养盐的去除动力学 | 第149-150页 |
·夜晚补充光源与沉水植物反应器的净化效果 | 第150-151页 |
·沉水植物反应器的应用潜力分析 | 第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建议与展望 | 第153-160页 |
·结论 | 第153-157页 |
·创新点 | 第157-158页 |
·建议 | 第158页 |
·展望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7页 |
附录 | 第177-182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82-184页 |
致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