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沉默权内涵界定 | 第9-18页 |
第一节 沉默权的概念与特征 | 第9-12页 |
一、沉默权是人生而有之的一项自然权利 | 第9-10页 |
二、沉默权是为宪法所认可和保护的权利 | 第10-11页 |
三、沉默权是一项防御性的权利 | 第11-12页 |
四、沉默权是实现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一项基础和前置性权利 | 第12页 |
第二节 沉默权的历史实践 | 第12-18页 |
一、英国关于沉默权的规定 | 第13-14页 |
二、美国关于沉默权的规定 | 第14-16页 |
三、法、德、日等国关于沉默权的规定 | 第16-17页 |
四、国际公约、文件关于沉默权的规定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沉默权的刑事政策价值分析 | 第18-26页 |
第一节 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沉默权的刑事政策价值分析 | 第20-26页 |
一、有利于保障人权,实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效改造,进而有效的防控犯罪 | 第20-21页 |
二、有利于彰显司法公正,树立法律的权威 | 第21-23页 |
三、有利于贯彻实现“无罪推定”的现代刑法理念,遏制日益严重的刑讯逼供,防止无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 | 第23-24页 |
四、短时间内可能会影响案件侦破和审判的效率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沉默权与中国的刑事政策构造 | 第26-45页 |
第一节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已不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 第26-29页 |
一、不符合“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 | 第26-27页 |
二、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 第27页 |
三、涉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后行为评价,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 | 第27-28页 |
四、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 | 第28页 |
五、司法实践证明,该刑事政策不利于打击犯罪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沉默权制度己为我国的民众所了解和认可 | 第29-32页 |
第三节 应对我国现有的刑事政策进行合理改造,确立“允许沉默,鼓励坦白”的新的刑事政策 | 第32-38页 |
一、“允许沉默”和“鼓励坦白”在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 第33-34页 |
二、“允许沉默,鼓励坦白”的刑事政策体现了自由与秩序的兼顾 | 第34-36页 |
三、“允许沉默,鼓励坦白”的刑事政策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完善现有法律规定,为落实“允许沉默,鼓励坦白”的刑事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 第38-45页 |
一、取消现行法律关于“如实回答”的规定,建立完善权利告知制度 | 第38-40页 |
二、建立完善律师帮助制度 | 第40-41页 |
三、建立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 | 第41-42页 |
四、明确规定“坦白”的鼓励措施以及“假坦白”的处罚责任 | 第42-43页 |
五、明确规定“允许沉默”的例外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