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氟尿嘧啶接载新型pH敏感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5页 |
| ·癌症 | 第8页 |
| ·癌症的治疗 | 第8-9页 |
| ·化疗的副作用 | 第9-10页 |
| ·抗肿瘤药的种类 | 第10-11页 |
| ·烷化剂 | 第10页 |
| ·抗代谢药 | 第10页 |
| ·抗肿瘤抗生素 | 第10-11页 |
| ·植物类抗癌药 | 第11页 |
| ·免疫制剂 | 第11页 |
| ·激素 | 第11页 |
| ·杂类 | 第11页 |
| ·5-氟尿嘧啶 | 第11-13页 |
| ·作用机理 | 第12页 |
| ·适用症状 | 第12页 |
| ·药代动力学 | 第12页 |
| ·副作用 | 第12页 |
| ·不适用人群 | 第12-13页 |
| ·药物载体 | 第13页 |
| ·纳米药物载体概述 | 第13-16页 |
| ·纳米药物载体分类及制备 | 第16-22页 |
| ·纳米脂质体 | 第16-17页 |
| ·固体类脂纳米粒 | 第17-18页 |
| ·纳米胶束 | 第18-19页 |
| ·纳米囊 | 第19-20页 |
| ·纳米粒 | 第20-22页 |
| ·自组装技术在药物载体制备上的应用 | 第22页 |
| ·纳米药物载体展望 | 第22-23页 |
| ·pH 靶向的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 ·本文工作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 第25-44页 |
| ·引言 | 第25-26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6-27页 |
| ·纳米粒的制备 | 第27-31页 |
| ·普鲁兰的乙酰化 | 第27-28页 |
| ·磺胺地托辛的接枝 | 第28-30页 |
| ·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 | 第30-31页 |
| ·纳米粒的表征 | 第31页 |
| ·FT-IR 分析 | 第31页 |
| ·粒径分析 | 第31页 |
| ·表面形态分析 | 第31页 |
| ·纳米粒稳定性检测 | 第31-32页 |
| ·浓度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 | 第31页 |
| ·温度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时间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 | 第32页 |
| ·纳米粒pH 敏感性检测 | 第32-33页 |
| ·表面形态分析 | 第32页 |
| ·pH 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 | 第32页 |
| ·pH 对纳米粒溶液的透光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 ·纳米粒粒径分析 | 第34-35页 |
| ·纳米粒表面形态 | 第35-36页 |
| ·纳米粒稳定性的研究 | 第36-38页 |
| ·纳米粒的pH 敏感性研究 | 第38-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5-氟尿嘧啶的接载与体外释放 | 第44-55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 ·5-氟尿嘧啶的接载 | 第45-46页 |
| ·5-氟尿嘧啶的物理包封 | 第45-46页 |
| ·表面形态分析 | 第46页 |
| ·载药量及包封率测定 | 第46页 |
|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46-47页 |
| ·体外释放 | 第47-48页 |
| ·PA 载药纳米粒体外释放 | 第47-48页 |
| ·pH 对载药纳米粒体外释放的影响 | 第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 ·体外释放理论基础 | 第48-49页 |
| ·载药纳米粒表面形态 | 第49-50页 |
| ·纳米粒载药量及包封率 | 第50页 |
| ·载药纳米粒体外释放研究 | 第50-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 附录一 5-FU 溶于DMF 标准曲线 | 第63-64页 |
| 附录二 5-FU 溶于磷酸盐缓冲溶液标准曲线 | 第64-65页 |
| 附录三: 载 5-FU 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数据 | 第65-68页 |
| 附录四 符号说明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