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辐射传输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9页
 第一节 立论依据第12-17页
  1 植物净初级生产力与辐射传输第12页
  2 NPP的测量方法第12-14页
  3 川西亚高山森林特点第14页
  4 林冠结构与辐射传输第14-17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1 研究目的第17页
  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3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48页
 第一节 前言第19-20页
 第二节 森林生产力研究现状第20-23页
  1 有关森林生产力的几个概念第20页
  2 森林生产力的测算方法第20-23页
 第三节 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第23-24页
 第四节 森林辐射传输研究概况第24-28页
 第五节 森林光照的动态变化第28-32页
  1 光的透射第28页
  2 光的季节性第28页
  3 林隙,光斑以及空间异质性第28-30页
  4 光质第30页
  5 光照与林分发育第30-31页
  6 森林光照管理第31-32页
 第六节 植物叶片的光学特征第32-33页
 第七节 森林辐射传输模型分类第33-38页
  1 模型要素第33-37页
  2 植物模型第37-38页
 第八节 辐射传输方程与计算第38-41页
 第九节 光照计算方法第41-46页
  1 直接照明第42-43页
  2 全局照明第43-44页
  3 光线追踪第44-45页
  4 热辐射追踪第45-46页
 第十节 森林光照测量第46-48页
第三章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研究现状第48-55页
 第一节 森林分布与类型第48-49页
 第二节 叶面积指数第49页
 第三节 云冷杉林生产力第49-53页
  1 群落类型对生产力的影响第50-51页
  2 树种差异对生产力的影响第51-52页
  3 生物量分配差异的影响第52页
  4 森林分布区域的影响第52-53页
  5 生产力与气候变化第53页
 第四节 基于光能效率模型的初步研究第53-55页
第四章 川西亚高山森林林分结构第55-73页
 第一节 前言第55-57页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第57-60页
  1 研究材料第57-58页
  2 研究方法第58-60页
 第三节 结果和讨论第60-73页
  1 群落分布和物种组成第60-62页
  2 群落年龄第62页
  3 叶面积指数第62-64页
  4 胸径结构第64-65页
  5 树高结构第65页
  6 冠幅结构第65-66页
  7 树冠长度结构第66-68页
  8 林分乔木层NPP第68-69页
  9 样地群落乔木层三维图和模式分析第69-73页
第五章 照相法测量叶片形态学参数第73-82页
 第一节 前言第73-74页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第74-79页
  1 照片拍摄第74页
  2 图像去失真第74-76页
  3 图像校正和尺度寻获第76-78页
  4 图像格式转换第78页
  5 对象参数计算第78-79页
 第三节 结果与验证第79-81页
 第四节 讨论第81-82页
第六章 林分辐射状况第82-92页
 第一节 林下辐射与叶角分布第82-86页
 第二节 林冠参数与林内辐射第86-91页
 第三节 林内与林外总辐射日变化模式第91-92页
第七章 森林林分内辐射分布模拟研究第92-105页
 第一节 前言第92-93页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第93-96页
  1 样地描述第93-95页
  2 tRAYci的输入参数第95页
  3 树木基位置的三维坐标第95页
  4 树木参数第95-96页
  5 执行参数第96页
  6 半球照相法第96页
 第三节 结果第96-104页
  1 不同高度处的光照分布剖面图第96-99页
  2 光照剖面图第99-102页
  3 阴天与晴天林内光照模拟差异第102-104页
 第四节 模型验证第104-105页
第八章 林内固定位置处的辐射模型及模拟第105-118页
 第一节 林内辐射传输模型研究概况第105-108页
 第二节 模型结构第108-111页
  1 太阳辐射子模型第108-109页
  2 天空亮度子模型第109-110页
  3 林冠子模型第110-111页
 第三节 模型的有效性第111-118页
  1 到达林冠表面的辐射模拟第111-114页
  2 林内辐射模拟第114-118页
第九章 土壤温度模型及模拟第118-125页
 第一节 土壤温度模型研究概况第118-120页
 第二节 模型结构第120-121页
 第三节 模型参数的意义及其估计方法第121-122页
 第四节 土壤温度模拟第122-125页
  1 采伐迹地土壤温度模拟第122-123页
  2 林内土壤温度模拟第123-125页
第十章 讨论与结论第125-132页
 第一节 川西亚高山森林生产力第125页
 第二节 王朗亚高山典型森林林分结构特征第125-127页
 第三节 照相法测量叶片形态学参数第127页
 第四节 林分辐射状况第127-128页
 第五节 森林林分内辐射分布模拟第128-130页
 第六节 林内固定位置处的辐射模型及模拟第130页
 第七节 土壤温度模型及模拟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7页
附录第147-148页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共聚新型催化剂的分子设计及活性研究
下一篇:海底管道新型铺管方法--卷管法的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