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 第8-10页 |
1.2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2 文献回顾 | 第12-26页 |
2.1 软预算约束的起源与定义 | 第12-14页 |
2.2 软预算约束的起因 | 第14-18页 |
2.2.1 预算约束体选择软预算约束的原因 | 第14-15页 |
2.2.2 支持体选择软预算约束的原因 | 第15-18页 |
2.3 软预算约束的影响 | 第18-20页 |
2.3.1 短缺(shortage)与软预算约束 | 第18-19页 |
2.3.2 创新与软预算约束 | 第19页 |
2.3.3 棘轮效应(鞭打快牛) | 第19-20页 |
2.4 硬化预算约束的有益探讨 | 第20-21页 |
2.4.1 财政分权与软预算约束 | 第20页 |
2.4.2 银行的私有化与软预算约束 | 第20页 |
2.4.3 信用分散与软预算约束 | 第20-21页 |
2.4.4 反垄断与软预算约束 | 第21页 |
2.4.5 新项目的进入与软预算约束 | 第21页 |
2.5 企业软预算约束与其他理论 | 第21-23页 |
2.5.1 软预算约束与金融危机 | 第21-22页 |
2.5.2 软预算约束与银行理论 | 第22页 |
2.5.3 软预算约束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22-23页 |
2.6 银行软预算约束问题 | 第23-26页 |
2.6.1 银行软预算约束现象及其起因的一般描述 | 第23页 |
2.6.2 银行软预算约束对企业软预算约束的影响 | 第23-24页 |
2.6.3 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与银行的软预算约束 | 第24-26页 |
3 中国企业软预算约束问题分析 | 第26-40页 |
3.1 中国企业软预算约束状况及其影响 | 第26-28页 |
3.1.1 中国企业软预算约束状况分析 | 第26-27页 |
3.1.2 中国企业软预算约束的不良影响 | 第27-28页 |
3.2 企业软预算约束起因及其硬化分析 | 第28-34页 |
3.2.1 D-M模型:一个内生性的解释 | 第28-33页 |
3.2.2 D-M模型的一个扩展:不确定性与银行的高风险投机 | 第33-34页 |
3.3 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 第34-39页 |
3.3.1 模型的基本因素与框架 | 第35-36页 |
3.3.2 模型的均衡分析及比较静态分析 | 第36-38页 |
3.3.3 模型的启示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中国银行业软预算约束问题分析 | 第40-55页 |
4.1 中国银行业软预算约束状况及其影响 | 第40-44页 |
4.1.1 中国银行业软预算约束状况 | 第40-42页 |
4.1.2 中国银行业软预算约束的不良影响 | 第42-44页 |
4.2 银行软预算约束产生的一般性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4.2.1 政府与银行的特殊性及其关系 | 第44-45页 |
4.2.2 银行破产的外部效应分析 | 第45-46页 |
4.3 中国银行业软预算约束的特殊形成机理分析 | 第46-48页 |
4.3.1 中国商业银行的双重角色 | 第46-47页 |
4.3.2 高度集中、单一的金融结构 | 第47页 |
4.3.3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缺陷 | 第47-48页 |
4.4 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企业软预算约束的互动关系研究 | 第48-53页 |
4.4.1 银行的消极性及其对企业的软预算约束 | 第48-50页 |
4.4.2 银行的寻租行为与企业的软预算约束 | 第50-51页 |
4.4.3 金融支持与银行的软预算约束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预算约束的硬化措施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 | 第55-61页 |
5.1 改变对社会稳定理念的认识 | 第55-56页 |
5.2 实现政银分开,银行机构的商业化经营 | 第56页 |
5.3 建立分散型的银行结构 | 第56-57页 |
5.4 完善银行监管与信息披露制度 | 第57-59页 |
5.5 健全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 第59页 |
5.6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配套问题 | 第59-61页 |
6 主要结论和工作总结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93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93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