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心的空间建构--大学校园核心区设计新思路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插图目录 | 第12-16页 |
1 绪论 | 第16-34页 |
引言 | 第16-17页 |
·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中心理论” | 第17-18页 |
·生态观念影响 | 第18-19页 |
·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 第19-20页 |
·事实依据 | 第20-27页 |
·传统校园 | 第20-23页 |
·新校园 | 第23-27页 |
·我的观点 | 第27-29页 |
·设想一:设置公共中心 | 第27页 |
·设想二:引入自然开放空间 | 第27-28页 |
·设想三:以人为本的设计细节 | 第28页 |
·导出“校园绿心” | 第28-29页 |
·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 | 第29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9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29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9页 |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 第29-34页 |
·本文研究与城市规划理论之关系 | 第30页 |
·本文研究与城市设计理论之关系 | 第30-31页 |
·本文研究与建筑设计理论之关系 | 第31-32页 |
·本文研究与景观设计理论之关系 | 第32页 |
·本文研究与环境行为学理论之关系 | 第32页 |
·本文研究与城市社会心理学理论之关系 | 第32-34页 |
2 校园绿心的设计方法 | 第34-62页 |
·校园绿心应具备的形态特征 | 第34-35页 |
·可意象性 | 第34页 |
·可识别性 | 第34页 |
·整体性 | 第34-35页 |
·独立性 | 第35页 |
·向心性 | 第35页 |
·集聚性 | 第35页 |
·开放性 | 第35页 |
·校园绿心的职责及角色 | 第35-38页 |
·展示校园形象 | 第35页 |
·校园文化与文脉的传承和体现 | 第35-36页 |
·有机组织校园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 第36页 |
·创造交往空间 | 第36-37页 |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 第37页 |
·保持自然环境,改善校园小气候 | 第37-38页 |
·校园绿心设计的美学原则 | 第38-42页 |
·整体美 | 第39页 |
·生动美 | 第39-40页 |
·亲切美 | 第40-42页 |
·校园绿心设计的程序 | 第42-62页 |
·位置选定 | 第42-43页 |
·分析研究 | 第43-45页 |
·立意构思 | 第45页 |
·总体布局 | 第45-49页 |
·群体组合的处理 | 第49-62页 |
3 校园绿心的空间营造 | 第62-100页 |
·外部空间中人的行为研究 | 第62-68页 |
·个人空间 | 第63页 |
·交往空间 | 第63-64页 |
·动态空间 | 第64页 |
·停滞空间 | 第64-68页 |
·外部空间的形成 | 第68-75页 |
·以水平元素界定形成的空间 | 第68-70页 |
·以垂直元素界定形成的空间 | 第70-75页 |
·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 | 第75-79页 |
·序列与节奏 | 第75-76页 |
·对比与变化 | 第76页 |
·层次与渗透 | 第76-79页 |
·引导与暗示 | 第79页 |
·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 | 第79-100页 |
·道路 | 第79-81页 |
·广场 | 第81-83页 |
·绿化 | 第83-92页 |
·小品设施 | 第92-100页 |
4 实践与运用 | 第100-106页 |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新校区 | 第100-101页 |
·基地概况 | 第100页 |
·总体构思 | 第100-101页 |
·“绿心”设计 | 第101页 |
·重庆教育学院新校区 | 第101-103页 |
·基地概况 | 第101页 |
·总体构思 | 第101-102页 |
·“绿心”设计 | 第102-103页 |
·盐城工学院新校区 | 第103-106页 |
·基地概况 | 第103-104页 |
·总体构思 | 第104页 |
·“绿心”设计 | 第104-106页 |
5 结语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附 录 | 第112-11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14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