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外交、国际关系论文--中国外交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公共外交视角下的中国世博外交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选题背景第10-11页
   ·选题意义第11页
     ·理论意义第11页
     ·现实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第11-17页
     ·公共外交的起源以及研究现状第11-15页
     ·有关上海世博外交的研究第15-17页
   ·论文思路及主要观点第17-18页
     ·论文思路第17-18页
     ·主要观点第18页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8页
   ·研究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公共外交理论概述第20-29页
   ·公共外交的定义第20-22页
     ·国外对公共外交的定义第20-21页
     ·国内对公共外交的定义第21-22页
     ·本文对公共外交的定义第22页
   ·公共外交的理论基础第22-25页
     ·合作理论第23-24页
     ·软权力理论第24页
     ·公民社会与心灵政治第24-25页
   ·公共外交的形式及特点第25-29页
     ·公关外交第26页
     ·媒体外交第26-27页
     ·文化外交第27-28页
     ·公共外交的特点第28-29页
第三章 世博外交的公共外交内涵第29-37页
   ·世博外交的界定第29-30页
   ·世博外交汇聚多种公共外交形式第30-31页
   ·上海世博会成为各参展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平台第31-37页
     ·异军突起的阿联酋第31-32页
     ·“文化攻势”的意大利第32-33页
     ·善打“温情”牌的澳大利亚第33-35页
     ·美国世博外交的相对滞后第35-37页
第四章 世博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差距第37-47页
   ·上海世博外交的特点第37-39页
     ·世博外交创参展国家和人数之最第37页
     ·世博媒体外交引起高度关注第37-38页
     ·世博文化外交精彩纷呈第38-39页
   ·世博公共外交目标第39-41页
     ·展示和平发展形象第39-40页
     ·包容共赢、增信释疑第40页
     ·民间主导、增进了解第40-41页
     ·国家软实力的展现第41页
   ·世博公共外交目标测量第41-47页
     ·政府包办、缺少民众及NGO 配合第41-42页
     ·缺乏整体公共外交战略第42-43页
     ·宣传手段、路径有待改进第43-44页
     ·缺乏公共外交主动推进意识第44-45页
     ·网络外交重视程度有待提升第45-46页
     ·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第46-47页
第五章 “后世博”时代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对策与建议第47-54页
   ·重视构建公共外交战略第47-49页
     ·英国的公共外交战略第47-48页
     ·从战略全局谋划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第48-49页
   ·健全公共外交机制第49-50页
     ·法国的公共外交机制第49页
     ·中国的公共外交机制——政府与民间的互动第49-50页
   ·充分重视网络外交第50-52页
     ·公共外交的新形式:网络外交第50-51页
     ·中国的网络外交:由守转攻第51-52页
   ·完善公共外交理论第52-54页
     ·发达国家的公共外交理论体系第52页
     ·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论体系第52-54页
结语 世博外交:中国外交的新起点第54-55页
致谢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外交的“客体”指向法探析--以日本对美国的公共外交实践为例
下一篇:当前中国政策过程中公民否决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