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概述 | 第10-12页 |
·群落结构的概念 | 第10页 |
·群落的外貌特征 | 第10页 |
·群落的种类组成 | 第10-11页 |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第11页 |
·群落的年龄结构 | 第11-12页 |
·物种多样性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 第12页 |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 第12-13页 |
·群落稳定性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群落稳定性的概念 | 第13-14页 |
·群落稳定性的判定与测度 | 第14页 |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2 引言 | 第15-16页 |
3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6-20页 |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 第16-18页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气候特征 | 第17页 |
·土壤 | 第17-18页 |
·水系 | 第18页 |
·植被 | 第18页 |
·植被的特点 | 第18页 |
·植被区系特征 | 第18页 |
·植被(林分)类型 | 第18页 |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概况 | 第18-20页 |
·植物的种类、科、属统计 | 第19页 |
·重点保护植物或珍稀植物 | 第19-20页 |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概况 | 第20页 |
4 研究资料的收集及研究方法 | 第20-29页 |
·样地的设置 | 第20-22页 |
·样地的选择 | 第20-22页 |
·样地的设置 | 第22页 |
·样地调查内容 | 第22-23页 |
·林木调查 | 第22页 |
·灌木、幼苗调查 | 第22-23页 |
·草本植物及地被物调查 | 第23页 |
·环境因子调查 | 第23页 |
·土壤调查 | 第23页 |
·调查工具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23-24页 |
·群落外貌特征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群落种类组成及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研究步骤 | 第24-25页 |
·群落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25-29页 |
·群落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 第25页 |
·稳定度指数法评价群落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25-26页 |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群落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 第26-29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9-63页 |
·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第29-34页 |
·群落的外貌特征 | 第29-30页 |
·季相变化 | 第29页 |
·生活型谱分析 | 第29-30页 |
·群落种类组成分析 | 第30-33页 |
·群落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垂直结构 | 第33-34页 |
·水平结构 | 第34页 |
·栎类天然次生林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34-46页 |
·各样地物种多样性指标 | 第34页 |
·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标比较 | 第34-39页 |
·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标比较 | 第34-37页 |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标比较 | 第37-39页 |
·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标比较 | 第39页 |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标比较 | 第39-42页 |
·乔、灌、草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乔、灌、草Pielou指数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乔、灌、草种间相遇率指数比较分析 | 第42页 |
·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变化分析 | 第42-44页 |
·乔木层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变化分析 | 第42-43页 |
·灌木层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变化分析 | 第43页 |
·草本层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相同海拔高度物种多样性指标比较分析 | 第44-46页 |
·Simpson指数(D)的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Shannon-Wiener指数(H′)的比较分析 | 第45页 |
·Pielou指数(R)的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种间相遇率指数(PIE)的比较分析 | 第46页 |
·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分析 | 第46-63页 |
·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6-49页 |
·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46-47页 |
·群落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生态含义 | 第47-49页 |
·群落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处理 | 第49页 |
·稳定度指数法评价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 | 第49-53页 |
·各指标的标准差、权重系数 | 第49-51页 |
·稳定度指数的计算 | 第51页 |
·稳定度指数按不同树种组成分析 | 第51-52页 |
·稳定度指数按不同海拔分析 | 第52-53页 |
·群落稳定性的综合评价 | 第53页 |
·主成分分析方法 | 第53-61页 |
·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分析 | 第53-54页 |
·主成分的选取 | 第54-56页 |
·因子负荷矩阵分析 | 第56-57页 |
·主成分方程的建立 | 第57-59页 |
·群落稳定性的综合评价 | 第59-61页 |
·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 第61-62页 |
·稳定度指数法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群落稳定性比较分析 | 第62-63页 |
·两种方法评价各样地群落稳定性比较分析 | 第62-63页 |
·两种方法综合评价群落稳定性比较分析 | 第63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3-65页 |
·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物种多样性研究主要结论 | 第64页 |
·群落稳定性研究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加强经营管理的几点建议 | 第65页 |
·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加强以法治区的观念 | 第65页 |
·确保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加强天然林的管理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英文摘要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