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作物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 | 第9页 |
·QTL作图群体 | 第9-10页 |
·基于分子标记的QTL定位方法 | 第10-11页 |
·主要农作物QTL定位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QTL利用 | 第12页 |
2.水稻抗倒伏性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我国水稻育种历史简要回顾 | 第12-13页 |
·水稻倒伏的类型、特征 | 第13页 |
·水稻倒伏的原因 | 第13-16页 |
·研究倒伏的方法 | 第16-17页 |
·作物抗倒性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水稻倒伏指数与株高、单株生物量的关系及QTL分析 | 第18-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8页 |
·考查项目及方法 | 第18-19页 |
·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各性状在BIL群体中的变异 | 第19页 |
·倒伏指数与茎秆高度、粗度的相关分析 | 第19-21页 |
·QTL定位及效应分析 | 第21-22页 |
3 讨论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稻茎维管束数目与抗倒伏的关系及QTL分析 | 第25-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材料处理及方法 | 第25页 |
·考查项目及方法 | 第25-26页 |
·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稻茎大、小维管数双亲值及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分布 | 第26-27页 |
·稻茎维管束数目与抗倒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稻茎维管束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8-29页 |
3 讨论 | 第29-31页 |
·维管束性状在水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 第29页 |
·本研究定位的与维管束发育有关的QTL与倒伏的关系 | 第29-30页 |
·本研究检测到的QTL与其他研究检测到的QTL的比较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水稻株高及组分与抗倒伏的关系及QTL分析 | 第3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考查项目及方法 | 第31页 |
·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株高各组分在回交自交系群体中的分布特征 | 第32页 |
·稻茎伸长节间数目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分布 | 第32页 |
·稻茎地上部各节间长度双亲值及在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分布 | 第32-33页 |
·株高组分与倒伏指数的相关性 | 第33-35页 |
·上部节间长度和数目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35-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主要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