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4页 |
·现代制造技术发展概述 | 第14-15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概念分类及其特征 | 第15-16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 第15-16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特征 | 第16页 |
·可重构制造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国内外慢走丝线切割机床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8-20页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20页 |
·从机床用户看可重构电火花机床设计制造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从机床生产厂生产成本和回报率看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必要性 | 第21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本文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21-22页 |
·本文主要工作安排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慢走丝线切割机床系统可重构模块划分研究 | 第24-36页 |
·零件表面形成三要素及机床误差理论 | 第24-28页 |
·零件表面形成三要素理论 | 第24页 |
·普通车床误差及其来源分析 | 第24-25页 |
·机床误差的定义 | 第25-26页 |
·机床可重构粒度划分切入点 | 第26-28页 |
·基于可重构理念的机床系统模块化创建与划分 | 第28-32页 |
·可重构慢走丝线切割机床系统模块划分研究 | 第28页 |
·可重构慢走丝线切割机床三要素模块设计要点研究 | 第28-31页 |
·控制系统具有开放性 | 第31页 |
·集成化 | 第31页 |
·可转换性 | 第31-32页 |
·可重构慢走丝线切割机床系统接口设计研究 | 第32-34页 |
·机械接口设计要点 | 第32-33页 |
·计算机硬件接口设计要点 | 第33-34页 |
·软件接口设计要点 | 第34页 |
·慢走丝线切割机床数控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 第34-35页 |
·慢走丝线切割机床数控系统组成 | 第34-35页 |
·全闭环伺服进给系统结构组成分析 | 第35页 |
·慢走丝线切割机床数控系统功能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曲线合成插补理论 | 第36-53页 |
·基于可重构理念的差分插补原理 | 第36-41页 |
·差分插补原理的再推导 | 第36-38页 |
·各离散点上差分与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关系 | 第38-40页 |
·差分插补正二次曲线时其他几个问题的处理 | 第40-41页 |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曲线合成插补理论 | 第41-49页 |
·基于等距曲线理论的丝半径补偿理论分析 | 第41-44页 |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合成插补偏差判别理论分析 | 第44-46页 |
·轮廓曲线和丝圆在相对坐标系中插补参数初始化 | 第46-48页 |
·合成插补终点判别 | 第48-49页 |
·合成插补中其他问题的处理 | 第49页 |
·各种间隙处理 | 第49页 |
·多次切割留余量问题 | 第49页 |
·自动过象限处理 | 第49页 |
·直线和二次曲线 ISO 代码译成差分插补代码 | 第49-51页 |
·直线ISO 代码译成差分插补代码 | 第49-50页 |
·当i>0&& j <= 0 时的顺圆弧ISO 代码译成差分插补代码 | 第50-51页 |
·其它圆弧及二次曲线的ISO 代码译成差分插补代码 | 第51页 |
·合成插补理论的插补误差分析计算 | 第51页 |
·计算实例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基于曲线合成插补理论的尖角内角过渡理论 | 第53-71页 |
·尖角内角过渡问题的提出及其基本概念 | 第53-60页 |
·基本概念 | 第53-54页 |
·曲线曲率半径理论计算 | 第54-55页 |
·形成尖角内角的可能情况分析 | 第55-60页 |
·用单独圆弧插补实现曲线衔接处尖角过渡 | 第60页 |
·尖角圆弧过渡有望克服塌角误差分析 | 第60-62页 |
·用正反向合成插补实现曲线衔接处内角过渡 | 第62-63页 |
·关于内角过渡中死角的判别和处理 | 第63-64页 |
·死角曲线正向合成插补计数长度减到0时的处理 | 第63-64页 |
·死角曲线正向合成插补计数长度减不到0 时的处理 | 第64页 |
·合成插补加工过程动态跟踪显示原理 | 第64-67页 |
·显示比例bl 计算 | 第66-67页 |
·显示起点坐标(X0,Y0)计算 | 第67页 |
·合成插补加工过程动态跟踪显示程序设计 | 第67页 |
·综合实例 | 第67-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基于曲线合成插补理论的反向合成插补 | 第71-77页 |
·反向合成插补问题的提出 | 第71页 |
·反向合成插补指令推导 | 第71-75页 |
·曲线反向插补指令推导 | 第71-72页 |
·丝圆反向插补指令推导 | 第72-73页 |
·曲线过象限时的反向插补指令变换 | 第73-75页 |
·丝圆过象限时的反向插补指令变换 | 第75页 |
·合成插补及其反向合成插补计算机模拟实例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上下异型面工件信息描述和联合插补加工 | 第77-97页 |
·上下异型面工件加工的基本概念 | 第77-80页 |
·上下异型面工件加工的基本概念及其三要素分析 | 第77-78页 |
·同步编程 | 第78页 |
·异步编程 | 第78页 |
·关于上下异型面工件信息描述的说明 | 第78-79页 |
·上下异型面工件加工信息处理方法简述 | 第79-80页 |
·异步编程上下异型面工件信息描述及处理 | 第80-88页 |
·工件面信息描述及相邻标注间曲线弧长和双坐标计数长度 | 第80-81页 |
·相邻标注间曲线弧长按比例分配及差分插补代码求法 | 第81-82页 |
·工件上下面差分插补代码文件的尖角内角过渡处理 | 第82-83页 |
·将尖角内角过渡处理后的文件再处理为丝中心轨迹文件 | 第83-86页 |
·将丝中心轨迹差分插补参数计数长度变为双坐标计数长度 | 第86-88页 |
·将双坐标计数长度加工文件指令条数一一对应处理 | 第88页 |
·上下异型面零件加工“位移累积联合插补法”原理 | 第88-92页 |
·“位移累积联合插补法”的相似类比理论分析 | 第88页 |
·上下异型面零件联合插补程序设计 | 第88-89页 |
·将PSP 和PRP 平面插补位移转化为UV 和XY 平面的位移 | 第89-92页 |
·基于“位移累积联合插补法”的反向联合插补 | 第92-94页 |
·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原理的反向插补 | 第92页 |
·PSP 平面和PRP 平面上曲线反向联合插补原理 | 第92-94页 |
·上下异型面工件编程加工及动态跟踪显示实例 | 第94-95页 |
·“轨迹合成法”与“位移累积联合插补法”比较实例 | 第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七章 扭转曲面工件信息描述和插补加工的实现 | 第97-112页 |
·扭转曲面工件加工基本概念 | 第97-99页 |
·属于同步编程的扭转曲面的扭转参数 | 第97页 |
·各扭转参数对曲面形状的作用效果 | 第97-99页 |
·扭转曲面加工问题处理思路 | 第99-100页 |
·直线扭转后差分插补代码的变换 | 第100-103页 |
·当直线坐标象限指令为L1或L3时差分插补代码的转换 | 第100-102页 |
·当直线坐标象限指令为L2或L4时差分插补代码的转换 | 第102-103页 |
·圆弧扭转后差分插补代码的变换 | 第103-106页 |
·当顺圆弧坐标象限指令为L1 或L 3 时差分插补代码的转换 | 第103-104页 |
·当顺圆弧坐标象限指令为L 2 或L 4 时差分插补代码的转换 | 第104页 |
·当逆圆弧坐标象限指令为L1 或L 3 时差分插补代码的转换 | 第104-105页 |
·当逆圆弧坐标象限指令为L 2 或L 4 时差分插补代码的转换 | 第105-106页 |
·放大倍数对差分插补代码的变换 | 第106-108页 |
·放大倍数对直线差分插补代码的变换 | 第106页 |
·放大倍数对圆弧差分插补代码的变换 | 第106-108页 |
·平移对直线和圆弧差分插补代码的变换 | 第108-109页 |
·在PRP 平面上有直线切入指令G01 Xx Yy 时的处理 | 第109页 |
·在PRP 平面上没有直线切入指令时的处理 | 第109页 |
·增加切出指令便于取出工件 | 第109-110页 |
·扭转曲面零件联合插补加工及反向联合插补的实现 | 第110-111页 |
·扭转曲面零件联合插补加工及回退原理 | 第110-111页 |
·扭转曲面零件编程及加工过程动态跟踪显示实例 | 第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八章 本课题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 第112-113页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附录1 本课题直线和二次曲线 ISO 代码定义及规则 | 第114-117页 |
附录2 曲线方程由绝对坐标系向相对坐标系转换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1-12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2-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