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通信电源系统的介绍 | 第11-12页 |
1.1.1 通信设备对通信电源的要求 | 第11页 |
1.2.2 通信电源系统的组成 | 第11-12页 |
1.2 通信直流开关电源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 第12-16页 |
1.2.1 开关电源体积和重量小,实现高功率密度 | 第12-13页 |
1.2.2 提高电源输入侧的功率因数 | 第13-14页 |
1.2.3 软开关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4 电源的模块化和均流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2章 高频开关电源主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第19-35页 |
2.1 高频开关电源的设计要求 | 第19-20页 |
2.1.1 高频开关电源的基本功能 | 第19页 |
2.1.2 高频开关电源的技术指标 | 第19-20页 |
2.2 高频开关电源主电路的硬件设计 | 第20-21页 |
2.2.1 输入整流电路的设计 | 第20页 |
2.2.2 直流变换器的设计 | 第20-21页 |
2.2.3 输出整流电路的设计 | 第21页 |
2.3 移相全桥谐振软开关电路 | 第21-29页 |
2.3.1 移相全桥零电压PWM软开关电路的工作原理 | 第21-26页 |
2.3.2 移相零电压软开关电路存在问题的解决 | 第26-28页 |
2.3.3 滞后桥臂实现ZVS的改进电路 | 第28-29页 |
2.4 主电路元件参数的选择 | 第29-33页 |
2.4.1 输入滤波电容 | 第29-30页 |
2.4.2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第30-31页 |
2.4.3 输出滤波电感的设计 | 第31-32页 |
2.4.4 输出滤波电容的选择 | 第32页 |
2.4.5 功率器件的选择 | 第32-33页 |
2.5 主电路的仿真以及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高频开关电源控制电路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35-48页 |
3.1 移相控制芯片UC3875的概述 | 第35-38页 |
3.1.1 UC3875的特性 | 第35页 |
3.1.2 UC3875外围电路的设计 | 第35-37页 |
3.1.3 UC3875输出波形的分析 | 第37-38页 |
3.2 驱动电路的设计 | 第38-39页 |
3.2.1 对驱动电路的要求 | 第38页 |
3.2.2 本电源的驱动电路 | 第38-39页 |
3.3 闭环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39-45页 |
3.3.1 开关电源的闭环控制系统 | 第39-41页 |
3.3.2 调节器的设计 | 第41-44页 |
3.3.3 调控单元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44-45页 |
3.4 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45-47页 |
3.4.1 电压与电流的保护 | 第45-46页 |
3.4.2 过热保护电路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高频开关电源计算机监控技术的实现 | 第48-58页 |
4.1 监控单元的总体结构 | 第48页 |
4.2 监控单元的软件设计 | 第48-50页 |
4.2.1 监控单元的流程图 | 第49页 |
4.2.2 给定值突变时对算法的修正 | 第49-50页 |
4.3 A/D与D/A技术 | 第50-54页 |
4.3.1 A/D转换技术 | 第50-53页 |
4.3.2 D/A转换技术 | 第53-54页 |
4.4 显示电路的设计 | 第54-55页 |
4.4.1 图形点阵型液晶显示模块MTG-12232的概述 | 第54-55页 |
4.4.2 汉字的显示 | 第55页 |
4.5 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 | 第55-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开关电源的功率因数预调级 | 第58-74页 |
5.1 功率因数校正的概要 | 第58-60页 |
5.1.1 功率因数的定义及低功率因数产生的原因 | 第58-59页 |
5.1.2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分类 | 第59页 |
5.1.3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比较和发展 | 第59-60页 |
5.2 两级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原理和电路拓扑 | 第60-67页 |
5.2.1 Boost电路的模型和传递函数 | 第61-64页 |
5.2.2 平均电流型Boost电路PFC原理 | 第64-66页 |
5.2.3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拓扑 | 第66-67页 |
5.3 本论文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关键参数的设计 | 第67-71页 |
5.3.1 电路分析 | 第68页 |
5.3.2 电路参数的选择 | 第68-71页 |
5.4 Boost电路的仿真模型及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5.4.1 产生PWM波形的Matlab仿真模型 | 第71页 |
5.4.2 Boost闭环控制电路的仿真 | 第71-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电源模块并联工作时的均流 | 第74-91页 |
6.1 并联均流的介绍 | 第74-76页 |
6.1.1 并联电路的基本要求 | 第74-75页 |
6.1.2 均流的基本原理 | 第75-76页 |
6.2 对几种常用均流方法的讨论和电路分析 | 第76-80页 |
6.2.1 阻抗调整法 | 第76-77页 |
6.2.2 主模块控制法 | 第77页 |
6.2.3 平均电流自动均流法 | 第77-78页 |
6.2.4 最大电流自动均流法 | 第78-79页 |
6.2.5 热应力均流法 | 第79-80页 |
6.2.6 数字均流法 | 第80页 |
6.3 最大电流自动均流法的分析 | 第80-88页 |
6.3.1 负载均衡器UC3907的概述 | 第80-82页 |
6.3.2 均流系统的启动 | 第82-83页 |
6.3.3 最大电流法的稳定性分析 | 第83-88页 |
6.4 本电源采用的均流技术 | 第88-90页 |
6.4.1 本电源的均流方法 | 第88页 |
6.4.2 对常用的平均电流自动均流法的改进 | 第88-89页 |
6.4.3 均流试验结果 | 第89-90页 |
6.4.4 试验总结 | 第9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91-92页 |
附录 | 第92-9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