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前言 | 第17-20页 |
1 何首乌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 第17页 |
·何首乌形态特征 | 第17页 |
·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 第17页 |
2 何首乌的开发及经济价值 | 第17-18页 |
·主要成分、药理及功效 | 第17-18页 |
·我国何首乌产业现状 | 第18页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35页 |
1 何首乌野生资源现状 | 第20页 |
2 何首乌种质资源与药材质量 | 第20页 |
3 何首乌根、茎、叶形态变异分析和鉴定 | 第20-21页 |
4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30页 |
·分子标记种类及性质 | 第21-24页 |
·几种主要的分子标记 | 第21-24页 |
·RFLP | 第21页 |
·RAPD/DAF/SCAR | 第21-22页 |
·AFLP | 第22页 |
·SSR/ISSR | 第22-23页 |
·SNP | 第23页 |
·SSCP/DGGE/TGGE | 第23-24页 |
·主要分子标记之间的比较 | 第24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30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分类的应用 | 第24-25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物种进化与亲缘关系研究 | 第25-26页 |
·优良品种和种子种苗鉴别 | 第26页 |
·遗传图谱的建立与基因定位 | 第26页 |
·分子标记的辅助育种 | 第26-27页 |
·中药真伪、近缘药材及代用品鉴别 | 第27-28页 |
·药材的野生类型与栽培品种的研究 | 第28页 |
·粉末、中成药鉴别 | 第28-29页 |
·道地药材研究 | 第29页 |
·生药质量标准化的DNA 分子刻划 | 第29-30页 |
5 何首乌人工栽培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何首乌人工栽培现状 | 第30页 |
·何首乌人工栽培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何首乌繁殖技术 | 第30-31页 |
·扦插育苗研究 | 第30页 |
·种子繁殖 | 第30页 |
·块根繁殖 | 第30页 |
·组培育苗技术研究 | 第30-31页 |
·何首乌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 第31-32页 |
·选地整地 | 第31页 |
·定植技术 | 第31页 |
·田间管理 | 第31页 |
·施肥技术 | 第31-32页 |
·病虫害防治技术 | 第32页 |
·何首乌的收获和加工利用 | 第32页 |
6 生理指标在种源选择中的应用 | 第32-35页 |
第二章 何首乌野生种质资源的叶性状变异及聚类分析 | 第35-4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指标测定 | 第36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叶性状变异 | 第36-38页 |
·叶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 第38-39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9-43页 |
·特征根 | 第39-40页 |
·主成分函数 | 第40-41页 |
·主成分值分析 | 第41-43页 |
·聚类分析 | 第43-4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4-47页 |
·性状变异 | 第44-45页 |
·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 第45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45-46页 |
·聚类分析 | 第46-47页 |
第三章 何首乌野生种质资源的RAPD 分析 | 第47-7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47页 |
·DNA 质量的检测 | 第47-48页 |
·RAPD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PCR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48-49页 |
·镁离子浓度 | 第48页 |
·dNTP 浓度 | 第48页 |
·引物浓度 | 第48页 |
·Taq 酶浓度 | 第48页 |
·退火温度 | 第48-49页 |
·引物筛选 | 第49页 |
·PCR 产物电泳检测 | 第49页 |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 第49-50页 |
·PCR 扩增谱带的统计 | 第49页 |
·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第49页 |
·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度量 | 第49-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66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50-51页 |
·RAPD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51-52页 |
·镁离子浓度 | 第51页 |
·dNTP 浓度 | 第51页 |
·引物浓度 | 第51-52页 |
·Taq 聚合酶浓度 | 第52页 |
·退火温度 | 第52页 |
·RAPD引物筛选与扩增片断多态性 | 第52-54页 |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第54-56页 |
·何首乌种质资源品种群的划分 | 第56-57页 |
·何首乌野生种质资源的数字指纹码 | 第57-63页 |
·何首乌野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第63-66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66-70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66页 |
·RAPD反应体系 | 第66-67页 |
·RAPD引物筛选 | 第67页 |
·品种指纹图谱 | 第67-68页 |
·栽培品种的聚类分析 | 第68页 |
·野生种源的遗传多样性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何首乌野生种源生长、生理及质量性状地理变异研究 | 第70-11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0页 |
2 试验地概况 | 第70页 |
3 实验方法 | 第70-74页 |
·扦插育苗和种植 | 第70-71页 |
·花期、种子成熟期及种子性状的观测 | 第71页 |
·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71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71页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71-73页 |
·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71页 |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71-72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72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72页 |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第72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72-73页 |
·金属元素的测定 | 第73页 |
·蒽醌类成分含量的测定 | 第73-74页 |
4 统计分析 | 第74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74-108页 |
·何首乌种源花期、种子成熟期及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 | 第74-76页 |
·何首乌各种源开花物候期和结实物候期地理变异 | 第74-75页 |
·何首乌各种源种子性状的变异 | 第75-76页 |
·何首乌种源生长节律和生长动态差异分析 | 第76-80页 |
·何首乌种源生长节律 | 第76-77页 |
·何首乌种源总藤长生长动态差异分析 | 第77-78页 |
·何首乌种源总地径生长动态差异与基部总萌条数差异分析 | 第78-79页 |
·何首乌种源单株叶面积生长动态差异分析 | 第79-80页 |
·何首乌种源生物量的地理变异 | 第80-84页 |
·何首乌种源生物量的种内和种间变异 | 第80-81页 |
·何首乌种源各生物量指标种源间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 第81-83页 |
·何首乌种源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83-84页 |
·何首乌种源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和变异 | 第84-96页 |
·何首乌种源叶绿素的动态变化和变异 | 第84-86页 |
·何首乌种源可溶性蛋白质的动态变化和变异 | 第86-87页 |
·何首乌种源硝酸还原酶的动态变化和变异 | 第87-88页 |
·何首乌种源过氧化物酶的动态变化和变异 | 第88-89页 |
·何首乌种源光合指标的动态变化和变异 | 第89-95页 |
·光合速率 | 第89-90页 |
·蒸腾速率 | 第90-91页 |
·气孔导度 | 第91-92页 |
·细胞间CO_2 浓度 | 第92-94页 |
·单株光合产率 | 第94-95页 |
·何首乌种源叶绿素荧光的动态变化和变异 | 第95-96页 |
·各种源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的差异分析 | 第95-96页 |
·各种源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的日变化 | 第96页 |
·何首乌种源块根性状与外观形态的地理变异 | 第96-99页 |
·何首乌种源藤、叶、块根中金属元素的地理变异 | 第99-104页 |
·何首乌种源藤中金属元素的地理变异 | 第99-100页 |
·何首乌种源叶片中金属元素的地理变异 | 第100-101页 |
·何首乌种源块根中金属元素的地理变异 | 第101-102页 |
·何首乌种源藤、叶、块根中金属元素分配比例 | 第102-104页 |
·何首乌种源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地理变异规律 | 第104-108页 |
·何首乌种源蒽醌类成分含量的测定 | 第104-107页 |
·何首乌种源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地理变异 | 第107页 |
·何首乌种源结合型总蒽醌有效经济产量的地理变异 | 第107-108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108-114页 |
·花期、种子成熟期的变异 | 第108页 |
·种子性状的变异 | 第108页 |
·生长节律和生长动态的变异 | 第108-109页 |
·单株叶面积生长动态的变异 | 第109页 |
·生物量的地理变异 | 第109-110页 |
·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变异 | 第110页 |
·光合指标的变异 | 第110-111页 |
·叶绿素荧光的变异 | 第111页 |
·何首乌种源块根性状与外观形态的地理变异 | 第111-112页 |
·藤、叶、块根中金属元素的地理变异 | 第112页 |
·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地理变异规律与药材质量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何首乌种源初步选择 | 第114-123页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4页 |
2 数据处理 | 第11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1页 |
·不同种源生长性状与生物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4页 |
·不同种源生物量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4-116页 |
·不同种源光合指标与生物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6页 |
·不同种源生理指标与生物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6-117页 |
·不同种源叶绿素荧光与生物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7-118页 |
·不同种源蒽醌类成分与生物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8页 |
·何首乌种源选择 | 第118-121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121-123页 |
·生长性状与生物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21页 |
·生理指标与生物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121-122页 |
·不同种源蒽醌类成分与生物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22页 |
·何首乌种源选择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何首乌野生种质资源的无性繁殖研究 | 第123-12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23-124页 |
·扦插繁殖试验 | 第123页 |
·茎段组织培养 | 第123-124页 |
·外植体的准备 | 第123页 |
·培养条件 | 第123-124页 |
3 数据处理 | 第1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26页 |
·各种源扦插繁殖试验成活率差异分析 | 第124-125页 |
·茎段组织培养 | 第125-126页 |
·茎段腋芽的诱导 | 第125页 |
·芽的继代增殖培养 | 第125-126页 |
·根的诱导 | 第126页 |
·生根苗移栽 | 第126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126-128页 |
·各种源扦插繁殖成活率 | 第126-127页 |
·茎段组织培养 | 第127-128页 |
·何首乌芽的增殖培养 | 第127页 |
·生根诱导培养基的采用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总结论与讨论 | 第128-132页 |
1 基本结论 | 第128-129页 |
·何首乌野生种源叶性状变异 | 第128页 |
·何首乌野生种源的遗传多样性 | 第128页 |
·何首乌繁殖技术 | 第128页 |
·何首乌主要经济性状的地理变异 | 第128-129页 |
·何首乌生长、生理与生物量等性状间相关关系 | 第129页 |
·何首乌的种源选择 | 第129页 |
2 讨论与建议 | 第129-130页 |
·何首乌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129页 |
·加快何首乌野生种源的鉴定、分类、产量与质量分析以及良种选育工作 | 第129页 |
·何首乌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建立 | 第129-130页 |
·何首乌施肥技术的研究 | 第130页 |
·何首乌栽培生理和生化方面的研究 | 第130页 |
·何首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 第130页 |
·加强何首乌药理成分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 | 第130页 |
3 本研究的特色 | 第130-131页 |
4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3页 |
详细摘要 | 第143-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