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电子认证概述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电子认证的分类 | 第11-12页 |
一、根据电子认证的功能以及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站点认证、身份认证和数据信息认证 | 第11页 |
二、根据认证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双方认证和第三方认证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电子认证与电子签名的关系 | 第12-13页 |
一、电子签名概述 | 第12-13页 |
二、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的关系 | 第13页 |
第三节 电子认证的程序 | 第13-15页 |
第四节 电子认证的作用 | 第15-18页 |
一、维护网络安全 | 第15页 |
二、保证商务信用 | 第15-16页 |
三、提高证据力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国外电子认证立法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各国电子认证立法概况 | 第18-20页 |
一、联合国示范法 | 第18-19页 |
二、美国 | 第19页 |
三、欧盟 | 第19-20页 |
四、新加坡 | 第20页 |
五、日本 | 第20页 |
第二节 电子认证立法的比较分析 | 第20-24页 |
一、技术特定式立法 | 第21页 |
二、技术中立式立法 | 第21-22页 |
三、折衷式立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电子认证法律关系 | 第24-32页 |
第一节 电子认证的主体 | 第24-26页 |
一、主体概述 | 第24页 |
二、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24-26页 |
第二节 电子认证的客体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电子认证各方的权利义务 | 第27-32页 |
一、认证机构的法定义务和权利 | 第27-29页 |
二、电子签名人的义务和权利 | 第29-31页 |
三、电子签名依赖方的义务和权利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认证机构 | 第32-44页 |
第一节 认证机构的设立 | 第32-35页 |
一、设立的形式 | 第32-33页 |
二、设立的条件 | 第33-35页 |
第二节 认证机构的特征 | 第35-36页 |
一、独立性 | 第35页 |
二、权威性 | 第35-36页 |
三、中立性 | 第36页 |
四、非营利性 | 第36页 |
第三节 认证机构的监管 | 第36-38页 |
一、监管部门 | 第36-37页 |
二、监管职责 | 第37-38页 |
第四节 认证机构的民事法律责任 | 第38-44页 |
一、认证机构的责任性质 | 第39页 |
二、认证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39-40页 |
三、免责事由 | 第40-41页 |
四、认证责任的限制 | 第41-44页 |
第五章 我国电子认证的现状及完善 | 第44-53页 |
第一节 电子认证在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我国电子认证立法评析 | 第45-48页 |
一、《电子签名法》的评析 | 第45-46页 |
二、《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的评析 | 第46-48页 |
第三节 完善电子认证立法的几点建议 | 第48-53页 |
一、认证机构实行专营制 | 第48-49页 |
二、限定认证机构的民事责任 | 第49-50页 |
三、规范认证机构的服务协议 | 第50-51页 |
四、建立责任保险制度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59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