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 | 第10-14页 |
(一) 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1. 激励和约束的主体和客体 | 第10-11页 |
2.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 第11页 |
(二) 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11-14页 |
1. 研究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2. 经营者产生机会主义的动力分析 | 第12-14页 |
二、国外成功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分析和借鉴 | 第14-22页 |
(一) 国外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特点 | 第14-15页 |
1. 报酬激励 | 第14页 |
2. 人力资本增值的激励 | 第14-15页 |
(二) 国外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的特点 | 第15-17页 |
1. 美国股权分散治理结构下的约束机制的特点 | 第15-16页 |
2. 日本以主银行制的公司治理模式的约束机制特点 | 第16-17页 |
(三) 国外两种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17页 |
(四) 国有企业借鉴外国成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经验的特殊性 | 第17-22页 |
1. 国有企业的特性 | 第18-19页 |
2. 西方现代企业的特点 | 第19页 |
3. 国有企业和西方现代企业的区别 | 第19-20页 |
4. 借鉴外国成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经验 | 第20-22页 |
三、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现有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28页 |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现有问题 | 第22-25页 |
1.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不科学选聘 | 第22-23页 |
2.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不高 | 第23页 |
3.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方式错位 | 第23页 |
4.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23-24页 |
5. 国有企业所在的市场竞争作用失效 | 第24-25页 |
(二) 现有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1. 来自委托人方面的问题 | 第25-26页 |
2. 来自经营者方面的问题 | 第26页 |
3.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换的文化理念冲突 | 第26-27页 |
4. 现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失效其他原因 | 第27-28页 |
四、构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原理和目标分析 | 第28-31页 |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目标 | 第28-29页 |
(二) 激励约束机制的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三) 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需满足的条件 | 第30-31页 |
五、建立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31-49页 |
(一) 明确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 | 第31-32页 |
(二) 建立科学的经营者选择机制 | 第32-35页 |
1. 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内涵 | 第33页 |
2. 建设有我国特色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 第33-34页 |
3.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程序 | 第34-35页 |
(三) 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 第35-37页 |
1. 监督财务会计信息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2. 保证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产出 | 第36-37页 |
3. 披露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 | 第37页 |
(四) 完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 | 第37-39页 |
(五) 建立有效的相关利益人的约束机制 | 第39-41页 |
1. 发挥中小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作用 | 第39-40页 |
2. 利用债权人特别是银行对经营者的约束作用 | 第40-41页 |
3. 加强员工对经营者的监督作用 | 第41页 |
(六) 有效借用外部环境约束体制 | 第41-43页 |
1. 产品市场的约束 | 第42页 |
2. 资本市场的约束 | 第42-43页 |
3. 经营者市场的约束 | 第43页 |
(七) 优化国有企业内部约束机制 | 第43-45页 |
1. 合理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 | 第43-44页 |
2.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体制 | 第44-45页 |
(八)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 第45-48页 |
1. 物质利益激励机制 | 第45-48页 |
2. 精神利益激励机制 | 第48页 |
(九) 其他配套措施 | 第48-49页 |
六、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54页 |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