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7页 |
1 血管性痴呆的类型 | 第12页 |
2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因素 | 第12-13页 |
3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 | 第13-15页 |
·病理机制 | 第13页 |
·生化机制 | 第13-15页 |
·中枢神经递质变化 | 第13-14页 |
·能量代谢异常 | 第14页 |
·氧化应激增强 | 第14页 |
·Ca~(2+)代谢失衡 | 第14页 |
·NO平衡失调 | 第14-15页 |
·其他 | 第15页 |
4 血管性痴呆的防治 | 第15-16页 |
·改善脑循环药物 | 第15页 |
·与神经递质有关的药物 | 第15页 |
·脑代谢激活剂 | 第15页 |
·脑保护药物 | 第15-16页 |
5 立题依据 | 第16-17页 |
实验材料与动物 | 第17-20页 |
1 药物 | 第17页 |
2、实验动物 | 第17页 |
3、细胞株 | 第17页 |
4、试剂 | 第17-18页 |
5 实验仪器 | 第18-20页 |
实验方案及方法 | 第20-28页 |
1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小鼠自发活动测定—开阔场法 | 第20页 |
·小鼠跳台法 | 第20页 |
·小鼠避暗法 | 第20页 |
·小鼠水迷宫法 | 第20页 |
·急性脑缺血法 | 第20-21页 |
·大鼠自发活动测定—开阔场法 | 第21页 |
·大鼠Y迷宫法 | 第21页 |
·大鼠新物体辨别法 | 第21页 |
·Morris水迷宫法 | 第21-22页 |
·大鼠避暗法 | 第22页 |
·NO含量、NOS活性及SOD活性的测定 | 第22页 |
·MDA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LA含量、Ca~(2+)-ATPase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BCCAO大鼠大脑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23页 |
·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测定 | 第23页 |
2 实验步骤及给药方案 | 第23-27页 |
·S及L最佳剂量的确定 | 第23-24页 |
·S及L对东莨菪碱致记忆获得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23-24页 |
·S及L对小鼠急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 第24页 |
·SL的处方确定 | 第24页 |
·SL中S与L剂量的优化选择 | 第24页 |
·SL对东莨菪碱致记忆获得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24页 |
·SL对血管性痴呆的改善作用 | 第24-25页 |
·SL对反复缺血再灌致小鼠记忆障碍模型的改善作用 | 第24-25页 |
·SL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大鼠认知障碍模型的改善作用 | 第25页 |
·SL对化学药品致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25-26页 |
·SL对环己酰亚胺致记忆巩固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25-26页 |
·SL对东莨菪碱致大鼠新物体辨别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26页 |
·细胞生物学实验 | 第26-27页 |
·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PC12细胞的药物保护实验 | 第26-27页 |
3 统计学检验方法 | 第27-28页 |
实验结果 | 第28-47页 |
1 S及L最佳剂量的确定 | 第28-29页 |
·S及L对东莨菪碱致记忆获得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28页 |
·S及L对急性脑缺血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 | 第28-29页 |
2 SL的处方确定 | 第29-30页 |
·SL中药物剂量的优化选择 | 第29-30页 |
·SL对SCPL致记忆获得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30页 |
3 SL对血管性痴呆的改善作用 | 第30-41页 |
·SL对反复缺血再灌致小鼠记忆障碍模型的改善作用 | 第30-33页 |
·小鼠肛温变化 | 第30-31页 |
·小鼠自发活动变化 | 第31页 |
·小鼠跳台实验 | 第31-32页 |
·小鼠水迷宫实验 | 第32-33页 |
·SL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33-41页 |
·大鼠自发活动变化 | 第33-34页 |
·大鼠自发交替反应实验 | 第34页 |
·大鼠新物体辨别实验 | 第34-35页 |
·standard condition新物体辨别实验 | 第34-35页 |
·configural condition新物体辨别实验 | 第35页 |
·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 | 第35-40页 |
·大鼠避暗实验 | 第40页 |
·BCCAO大鼠的脑病理改变 | 第40-41页 |
4 SL改善血管性痴呆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41-43页 |
·SL对反复缺血再灌小鼠脑组织中NO、NOS的作用 | 第41页 |
·SL对反复缺血再灌小鼠脑组织中SOD、MDA的作用 | 第41-42页 |
·BCCAO大鼠能量代谢系统的变化和SL的作用 | 第42-43页 |
·SL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 第43页 |
5 SL对化学药品致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43-44页 |
·SL对环己酰亚胺致记忆巩固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43-44页 |
·SL对东莨菪碱致大鼠新物体辨别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44页 |
6 细胞生物学实验 | 第44-47页 |
·SL对硝普钠致PC12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 | 第44-45页 |
·SL对氯化钾致PC12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 | 第45-46页 |
·SL对谷氨酸致PC12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55页 |
1 SL中S与L配比的确定 | 第47页 |
·S与L作用剂量的确定 | 第47页 |
·复方中药物剂量的优化选择 | 第47页 |
2 SL对血管性痴呆的改善作用 | 第47-50页 |
·SL对反复缺血再灌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47-48页 |
·SL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 第48-50页 |
3 SL对化学药品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研究 | 第50-51页 |
4 SL促智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51-55页 |
·自由基清除作用 | 第51页 |
·调节NO系统 | 第51-52页 |
·改善脑代谢 | 第52页 |
·改善胞内Ca~(2+)超载状态 | 第52-53页 |
·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 | 第53-54页 |
·改善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图 | 第61-66页 |
缩略词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