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诉讼调解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8-9页
一、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第9-12页
 (一) 我国传统调解制度概况第9-10页
 (二) 陕甘宁边区诉讼调解制度的变迁第10-11页
 (三) 建国后诉讼调解制度的变迁第11-12页
二、诉讼调解制度的原理第12-20页
 (一) 诉讼调解制度的生态依据第12-17页
  1、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第12-13页
  2、社会综合治理的要求第13-15页
  3、法官的调解偏好第15-16页
  4、审判方式改革的滞后第16页
  5、司法资源的匮乏第16-17页
 (二) 诉讼调解制度的价值第17-20页
  1、调解降低了诉讼的对抗性第17-18页
  2、调解体现了纠纷解决的自愿性第18页
  3、调解关注纠纷解决的彻底性第18-19页
  4、调解具有解决纠纷的高效性第19-20页
三、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内在问题第20-27页
 (一) 事清则明原则与调解解纷的特点不协调第20-21页
 (二) 自愿原则刚性太强第21-22页
 (三) 关于调解结构内在的冲突与运行失衡第22-27页
  1、调解与审判方式改革之间的矛盾第22-23页
   (1) 调解与当庭宣判之间的矛盾第22页
   (2) 调解与不得单方会见当事人规定之间的矛盾第22-23页
   (3) 调解与诉讼审限之间的矛盾第23页
  2、同一诉讼结构中调解与审判(判决)的内在冲突第23-27页
   (1) 法官扮演调解者与判决者双重角色相冲突第23-24页
   (2) 调解形式的灵活性与审判程序的规范性相冲突第24-25页
   (3) 调解不公开的形式与审判公开的形式相冲突第25-26页
   (4) 调解与民事审判追求的目标相冲突第26-27页
四、我国诉讼调解基本模式选择第27-32页
 (一) 国外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模式第27-30页
  1、日本模式——调审分立式的代表第28页
  2、美国模式——调审分离式的代表第28-30页
 (二) 我国诉讼调解制度改革的几种思路第30-32页
  1、否定、替代或分立说第30-31页
  2、改良调解说第31页
  3、调审分离说第31-32页
五、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重构第32-38页
 (一) 制度设计的基点第32-34页
 (二) 设置庭前调解的可能性第34-35页
 (三) 设置准调审分离的模式第35-38页
  1、庭前调解机构的设置第36-37页
  2、调解协议的生效时间和生效条件第37页
  3、确立新的调解结案收费办法,实行分阶段收取第37-38页
结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后记第41-4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自适应滤波器的语音增强算法研究及DSP实现
下一篇:基于CAN总线的液位数据采集、传输及监控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