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村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论文

中国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与创新

1 导论第1-28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论文框架第15-20页
  1.2.1 研究方法第15页
  1.2.2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第15-20页
 1.3 文献综述第20-26页
  1.3.1 国外农村经济组织研究状况第20-22页
  1.3.2 国内农村经济组织研究状况第22-26页
 1.4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第26-28页
  1.4.1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第26页
  1.4.2 可能的创新第26-28页
2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总体性理论研究第28-59页
 2.1 关于农村经济组织的经济学理论回顾第28-31页
  2.1.1 古典经济学的分工协作理论第28-29页
  2.1.2 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设计第29-30页
  2.1.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农业生产理论第30页
  2.1.4 当代西方经济学有关农村经济组织的理论第30-31页
 2.2 农村经济组织的概念界定第31-35页
  2.2.1 组织、经济组织第31-33页
  2.2.2 农民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及特征第33-35页
 2.3 农村经济组织的分类及组织体系第35-43页
  2.3.1 农村经济组织的分类第35-37页
  2.3.2 农村经济组织的组织体系第37-43页
 2.4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变迁第43-48页
  2.4.1 农村经济组织的变迁历程第43-46页
  2.4.2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变迁中的对产权安排的行为努力第46-47页
  2.4.3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变迁中对利益调整的分配性努力第47-48页
 2.5 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与演进趋势第48-51页
  2.5.1 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第48-49页
  2.5.2 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模式选择与演进趋势第49-51页
 2.6 农村经济组织变迁中的政府作用第51-59页
  2.6.1 关于制度变迁中政府作用的理论阐述第51-52页
  2.6.2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变迁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第52-59页
3 社区型合作经济组织:传统组织资源的改造与创新第59-103页
 3.1 社区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第59-61页
  3.1.1 社区概念第59页
  3.1.2 农村社区概念第59-60页
  3.1.3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概念第60-61页
 3.2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特征第61-63页
 3.3 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演变及现状第63-65页
 3.4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第65-74页
  3.4.1 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作制第65-70页
  3.4.2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是合作制经济组织吗?第70-73页
  3.4.3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第73-74页
 3.5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及与村委会、党支部关系第74-79页
  3.5.1 我国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定位—理想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第74-76页
  3.5.2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职能与村委会、党支部的重合第76-79页
 3.6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是否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第79-82页
 3.7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造与创新第82-87页
  3.7.1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所存在的问题第82-83页
  3.7.2 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造与创新第83-87页
 3.8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第87-103页
  3.8.1 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第87-89页
  3.8.2 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具体模式分析第89-92页
  3.8.3 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所存在问题第92-93页
  3.8.4 农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第93-103页
4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兴组织资源的规范与引导第103-163页
 4.1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第103-105页
 4.2 目前我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态及分类第105-106页
 4.3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本状况与所存在问题第106-111页
 4.4 影响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分析第111-113页
 4.5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效第113-115页
 4.6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的制度联系第115-117页
 4.7 对传统合作组织的改造第117-122页
  4.7.1 理论界对传统合作经济组织改造及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第117-119页
  4.7.2 对传统合作经济组织是否具有可改造性的分析第119-120页
  4.7.3 供销社为主体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分析第120-122页
 4.8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借鉴第122-137页
  4.8.1 日本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第122-126页
  4.8.2 北欧三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第126-130页
  4.8.3 美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第130-135页
  4.8.4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第135-137页
 4.9 合作社原则在我国的适用第137-145页
  4.9.1 合作社原则的演变第137-140页
  4.9.2 我国专业合作社对合作社原则的实践第140-143页
  4.9.3 如何确立我国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第143-145页
 4.10 专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第145-151页
  4.10.1 专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及性质第145-146页
  4.10.2 专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诱因及制度特征第146-149页
  4.10.3 专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常见模式及制度特征第149-151页
 4.11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与立法模式第151-163页
  4.11.1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分析第151-158页
  4.11.2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模式第158-163页
5 契约型农村经济组织与经济组织之间的契约:风险共担与利益分摊的制度安排第163-178页
 5.1 农村经济组织的最基本组织单位:农户第163-165页
  5.1.1 农户与家庭经营第163-164页
  5.1.2 农户的家庭经营方式是我国农业经济的最适合模式第164-165页
 5.2 我国现阶段农户所面临困境分析第165-167页
  5.2.1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来自于市场的困惑第165-166页
  5.2.2 降低成本、化解风险的难题:市场上层组织缺失第166-167页
 5.3 “公司+农户”的性质第167-173页
  5.3.1 “公司+农户”的起源第167-168页
  5.3.2 “公司+农户”的类型划分及模式演进第168-170页
  5.3.3 契约型组织与一体化的农村经济组织第170-173页
 5.4 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契约型组织不完全契约的实证分析第173-178页
  5.4.1 不完全契约第173-174页
  5.4.2 不完全契约风险分担机制的实证分析第174-176页
  5.4.3 不完全契约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实证分析第176-178页
6 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78-181页
 6.1 结论第178-180页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80-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8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9-190页
致谢第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蒋士铨研究
下一篇:从中行扬州分行透视长城卡的经营困境及盈利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