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杂种小麦研究进展与问题 | 第13-17页 |
·杂种小麦研究的历史 | 第13-14页 |
·杂种小麦研究的现状 | 第14-16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体系 | 第14-15页 |
·化学杂交剂利用体系研究 | 第15-16页 |
·光温敏雄性不育体系利用研究 | 第16页 |
·杂种小麦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小麦多子房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多子房小麦的花、胚及胚乳的发生与发育 | 第17-18页 |
·花的发生 | 第17-18页 |
·多子房小麦主、副雌蕊的发育 | 第18页 |
·多子房小麦胚和胚乳的发育 | 第18页 |
·多子房小麦的异常发育 | 第18页 |
·多子房小麦的生化研究 | 第18-19页 |
·多子房小麦的基因定位及遗传分析 | 第19页 |
·多子房小麦的应用 | 第19-20页 |
·AFLP分子标记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8页 |
·分子标记 | 第20-23页 |
·RFLP | 第20-21页 |
·RAPD | 第21页 |
·SSR | 第21-22页 |
·AFLP | 第22页 |
·SNP | 第22-23页 |
·AFLP标记的原理 | 第23页 |
·AFLP标记的特点 | 第23-25页 |
·分子标记的建立 | 第25页 |
·近等基因系法 | 第25页 |
·混合群体分组分离法(BSA) | 第25页 |
·AFLP分子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5-28页 |
·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 第25-26页 |
·目的基因的分子定位与克隆 | 第26页 |
·基因表达 | 第26-27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7页 |
·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7-28页 |
·用于小麦指纹图谱构建 | 第28页 |
·本研究立题的目的意义 | 第28-30页 |
·本研究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本研究的整体方案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0-3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页 |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F_1代的多子房性状遗传表现 | 第31页 |
·F_2、BC_1代多子房性状的分离比例及以后世代的遗传表现 | 第31页 |
·多子房小麦杂交后代高代农艺性状的筛选及表现 | 第31-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 第33-3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3页 |
·供试材料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小麦多子房性状的普通系小麦细胞质效应 | 第33-34页 |
·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山羊草属异细胞质效应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8页 |
·细胞质与多子房性状的表达 | 第35-36页 |
·多子房性状表达与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 | 第36页 |
·物种细胞质的特异基因(SSC基因)存在的可能性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多子房小麦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 | 第38-5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材料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遗传模型测验 | 第39-41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41-46页 |
·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 | 第41-44页 |
·特殊配合力效应 | 第44-45页 |
·遗传参数分析 | 第45-46页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46-48页 |
·产量优势 | 第46页 |
·产量因素对产量优势的影响 | 第46页 |
·株高优势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50页 |
·多子房小麦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48-49页 |
·多子房性状在杂交小麦上应用的问题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显性多子房性状在杂种小麦的应用 | 第50-55页 |
·杂种小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第50-51页 |
·显性多子房性状应用于杂种小麦的思路 | 第51-52页 |
·显性多子房性状应用于杂种小麦的方法 | 第52-54页 |
·在 CHA途径的应用 | 第52-53页 |
·在 CMS途径的应用 | 第53-54页 |
·显性多子房性状在杂种小麦上应用的特点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 AFLP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55-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材料 | 第55页 |
·主要仪器 | 第55页 |
·方法 | 第55-58页 |
·DNA的提取(CTAB法) | 第55-56页 |
·0.7-1%琼脂糖测定 DNA的浓度 | 第56页 |
·用组群分离分析法构建多子房与单子房的DNA池 | 第56页 |
·AFLP操作流程 | 第56-58页 |
·连锁分析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小麦基因组 DNA的提取与混合池构建 | 第58-59页 |
·小麦多子房基因的F_2代群体遗传性鉴定 | 第59页 |
·与小麦多子房基因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 | 第59-61页 |
·引物筛选 | 第59-60页 |
·在多II×西农1376杂交的F_2代群体中筛选特异性引物 | 第60-61页 |
·标记与多子房基因的连锁关系分析 | 第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多子房性状的分子标记与标记辅助选择 | 第61页 |
·AFLP技术的优越性 | 第61-62页 |
·AFLP技术操作的体会 | 第62-63页 |
第七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生化检测 | 第63-7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材料 | 第63页 |
·方法 | 第63-64页 |
·多次回交选育法 | 第63页 |
·种子醇溶蛋白质的APAGE检测 | 第63-64页 |
·叶片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PAGE检测 | 第64页 |
·数据统计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小麦77(2)多子房近等基因系的初步获得 | 第64-65页 |
·小麦77(2)多子房近等基因系种子醇溶蛋白的APAGE比较 | 第65-68页 |
·醇溶蛋白标记在近等基因系的多态性 | 第65页 |
·醇溶蛋白标记在近等基因系的遗传相似性 | 第65-67页 |
·聚类分析 | 第67-68页 |
·77(2)小麦多子房近等基因系叶片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PAGE比较 | 第68-70页 |
·77(2)小麦多子房近等基因系叶片过氧化物酶比较 | 第68-69页 |
·77(2)小麦多子房近等基因系叶片酯酶的PAGE比较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3页 |
·选育的多子房近等基因系在醇溶蛋白编码基因位点差异性 | 第70-71页 |
·同工酶检测近等基因系的有效性 | 第71-7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73-76页 |
·本研究的结论 | 第73-74页 |
·创新点 | 第74页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图 | 第87-90页 |
个人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