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绪论篇 | 第1-66页 |
第一章、研究的宗旨、内容、方法及学术史 | 第11-32页 |
第一节、研究宗旨与研究意义 | 第11-16页 |
第二节、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 第16-20页 |
第三节、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第四节、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 第26-32页 |
第二章、中国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 第32-49页 |
第一节、“工匠”与“传统工匠”的定义 | 第33-36页 |
第二节、“工匠”与“传统工匠”的基本要素 | 第36-38页 |
第三节、“工匠”与“传统工匠”的主要特征 | 第38-43页 |
第四节、“传统工匠现代转型”之界说 | 第43-49页 |
第三章、传统工匠制度沿革与明清工匠雇佣关系的发展 | 第49-66页 |
第一节 元代以前工匠制度的沿革 | 第49-57页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工匠制度的沿革 | 第57-63页 |
第三节 明清时期工匠雇佣关系的发展 | 第63-66页 |
卷二、江南传统工匠技术转型篇 | 第66-117页 |
第一章、传统工匠技术转型的內涵与特点 | 第68-72页 |
第一节、技术转型的基本內涵 | 第68-69页 |
第二节、传统工匠技术转型的基本要素 | 第69-71页 |
第三节、传统工匠技术转型的性质特点 | 第71-72页 |
第二章、历代工业著作增长与明清江南工业著作的创新 | 第72-81页 |
第一节、1920年代前中国工业著作的初步统计 | 第72-75页 |
第二节、1520-1920年代工业著作的增长与分布 | 第75-77页 |
第三节、江南及其周边地区工业著作中科技含量的增加 | 第77-81页 |
第三章、明清江南工业技术的科学化趋势——1520-1920年代江南区域工业行业著作分类举要 | 第81-102页 |
第一节、机械制造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 第83-85页 |
第二节、冶金铸造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 第85-86页 |
第三节、纺织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 第86-89页 |
第四节、食品工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 第89-90页 |
第五节、建筑营造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 第90-92页 |
第六节、水利工程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 第92-94页 |
第七节、化学工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 第94-95页 |
第八节、园林工艺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 第95-97页 |
第九节、文具玩具制造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 第97-99页 |
第十节、综合杂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 第99-102页 |
第四章、1520-1920年代江南工匠技术的理论化趋势 | 第102-110页 |
第一节、《髹饰录》与《镜史》中的科技成就 | 第103-106页 |
第二节、《丁氏绣谱》与《雪宦绣谱》集刺绣理论之大成 | 第106-107页 |
第三节、《鲁班经》与《营造法原》对传统建筑理论的总结 | 第107-110页 |
第五章、西方工业技术引进与江南机器工业的兴起 | 第110-117页 |
第一节、西方近代工业业科技书的引进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西方机械技术的引进 | 第112-114页 |
第三节、江南现代机器工业的兴起 | 第114-117页 |
卷三 江南传统工匠角色转換篇 | 第117-167页 |
第一章、传统工匠角色转換的要素与意义 | 第119-124页 |
第一节、角色与角色转换的含义 | 第119-120页 |
第二节、传统工匠角色转換的基本要素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传统工匠角色转换的意义 | 第122-124页 |
第二章、江南传统工匠角色转换的社会基础 | 第124-136页 |
第一节、江南棉纺织业从业人员增加 | 第124-127页 |
第二节、江南丝织业从业人数增加 | 第127-128页 |
第三节、明清江南纺织辅助业从业人数增加 | 第128-130页 |
第四节、工业人数增长与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 | 第130-136页 |
第三章、工匠除籍入仕与江南传统工匠社会地位提升 | 第136-145页 |
第一节、明清工匠户籍身份的改变 | 第136-137页 |
第二节、明清江南工匠入仕的增加 | 第137-143页 |
第三节、清代“样式雷”建筑世家的世代入仕 | 第143-145页 |
第四章、江南传统工匠群体角色的转换趋势 | 第145-157页 |
第一节、明清以来镇湖镇刺绣业的兴起与发展 | 第145-147页 |
第二节、明清丁蜀镇陶艺业的兴起与发展 | 第147-151页 |
第三节、明清香山建筑帮的兴起与发展 | 第151-152页 |
第四节、明清江南工业科技专家与专家群的出现 | 第152-157页 |
第五章、江南传统工匠组织角色的转换趋势 | 第157-167页 |
第一节、明清江南工商组织发展 | 第157-160页 |
第二节、会馆公所对工匠利益的维护 | 第160-163页 |
第三节、清末民初江南工会组织与市民公社出现 | 第163-167页 |
卷四 分析与讨论篇 | 第167-231页 |
第一章、转型的特征:江南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的地域特征 | 第169-178页 |
第一节、中国传统工匠的南北差异性 | 第169-171页 |
第二节、明清江南工匠队伍的结构与类型特征 | 第171-175页 |
第三节、江南传统工匠现代转型之特征 | 第175-178页 |
第二章、转型的动力:传统工业行业分化与江南传统工匠职业分工的发展 | 第178-199页 |
第一节、明清之前工业行业与工匠职业变化概况 | 第178-185页 |
第二节、明清工业行业分化与江南工匠职业分工的发展 | 第185-192页 |
第三节、明清江南重点工业行业及其分工的发展 | 第192-199页 |
第三章、转型的契机:实学、科学、西学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 第199-212页 |
第一节、契机之一:江南实学发展与晚明科学复兴 | 第199-204页 |
第二节、契机之二:东西会通与西学东渐 | 第204-206页 |
第三节、契机之三:明清江南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 第206-212页 |
第四章、转型的问题:制度与观念的障碍 | 第212-225页 |
第一节、制度的障碍 | 第212-219页 |
第二节、观念的障碍 | 第219-225页 |
第五章、初步结论 | 第225-231页 |
卷五 表格篇 | 第231-282页 |
附表1:《1920年代前中国工业科技书系列统计表》 | 第233-253页 |
附表2:《嘉靖十年內务府工匠分类表》 | 第253-262页 |
附表3:《嘉靖四十一年重定班匠银数表》 | 第262页 |
附表4:《明代江南工匠入仕表》 | 第262-269页 |
附表5:《<考工记>行业职业一览表》 | 第269页 |
附表6:《<考工记>之外的<周礼>工业职官职业表》 | 第269-271页 |
附表7:《徐寿工业科技译作著作表》 | 第271-272页 |
附表8:《徐建寅工业科技译作著作表》 | 第272-273页 |
附表9:《1920年代前中国工业科技书数量分布表》 | 第273-277页 |
附表10:《<哲匠录>明清营造叠山类传纪人物统计表》 | 第277-282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313页 |
作者在读博士期间(2002一2005)科研情况: | 第313-314页 |
后记 | 第314-315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3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