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8页 |
1.1 汽车与柴油机的发展及其环境保护概述 | 第8-13页 |
1.2 柴油机的排放物的形成、特性及其控制技术 | 第13-24页 |
1.2.1 柴油机的排气污染物的特点 | 第13-14页 |
1.2.2 氮氧化物(NO_X) | 第14-16页 |
1.2.3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的物化特性 | 第16-19页 |
1.2.4 柴油机排放的碳氢化合物 | 第19页 |
1.2.5 现代柴油机NO_X和颗粒物的排放控制技术及其发展 | 第19-24页 |
1.2.5.1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与NO_X的机内控制技术 | 第20-21页 |
1.2.5.2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与NO_X的机外控制技术 | 第21-24页 |
1.3 等离子体技术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汽车尾气处理中的应用 | 第24-27页 |
1.3.1 等离子体的发展、基本特性和应用 | 第24-25页 |
1.3.2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降低内燃机有害排放物的现状与发展 | 第25-27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净化脱除柴油机排放物的机理 | 第28-42页 |
2.1 低温等离子体概述及其净化柴油机排放物的基本原理 | 第28-38页 |
2.1.1 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气体放电类型 | 第28-29页 |
2.1.2 电晕放电(PCD)的原理及其特点 | 第29-30页 |
2.1.3 介质阻挡放电(DBD)基本原理 | 第30-35页 |
2.1.3.1 介质阻挡放电的产生及其装置类型 | 第30-31页 |
2.1.3.2 介质阻挡放电的物理过程 | 第31-34页 |
2.1.3.3 微放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2.1.4 实验放电方式及其反应装置参数的表征与分析 | 第35-38页 |
2.1.4.1 选择放电方式与实验装置 | 第35-36页 |
2.1.4.2 DBD反应器的参数表征 | 第36页 |
2.1.4.3 DBD反应器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38页 |
2.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净化柴油机排放物的机理分析 | 第38-41页 |
2.2.1 NTP净化柴油机排放物的现状及其机理分析 | 第38-39页 |
2.2.2 NTP净化柴油机排放物的反应 | 第39-41页 |
2.2.2.1 颗粒物的脱除 | 第40页 |
2.2.2.2 柴油机排放NO_X和HC的脱除机理 | 第40-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建立柴油机排放物净化试验模拟系统 | 第42-47页 |
3.1 柴油机排放的特点与试验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42页 |
3.2 试验模拟系统的组成 | 第42-46页 |
3.2.1 柴油机排放物发生部分 | 第43页 |
3.2.2 颗粒物采集部分 | 第43-44页 |
3.2.3 NTP 反应装置、电源和系统控制 | 第44-46页 |
3.2.4 尾气排放物检测部分 | 第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建立实验研究的检测分析方法 | 第47-50页 |
4.1 颗粒物的物理分析 | 第47-48页 |
4.2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检测分析 | 第48-50页 |
4.2.1 氮氧化物(NO_X)的分析 | 第48页 |
4.2.2 总碳氢化合物(THC)的检测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讨论 | 第50-60页 |
5.1 NTP 净化柴油机排放物的条件实验的设计 | 第50-52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50页 |
5.1.2 实验条件分析 | 第50页 |
5.1.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0-51页 |
5.1.4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5.2 条件实验与结果讨论 | 第52-59页 |
5.2.1 颗粒物的净化脱除 | 第52-54页 |
5.2.2 反应器NTP 处理前中后的实验现象 | 第54-55页 |
5.2.3 颗粒物形貌分析 | 第55-56页 |
5.2.4 柴油机THC和NO_X排放物的脱除效果 | 第56-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分析 | 第60-74页 |
6.1 检测分析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的意义 | 第60-61页 |
6.2 检测分析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 第61-65页 |
6.2.1 颗粒物中可溶有机物(SOF)成份分析 | 第61-63页 |
6.2.2 颗粒物中有机化合物微量成份的热脱附浓缩-GC/MS分析 | 第63-65页 |
6.3 颗粒物中有机成分的检测分析 | 第65-72页 |
6.3.1 优选颗粒物中有机成分的检测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6.3.2 颗粒物中微量有机成分的GC/MS 检测分析 | 第66-69页 |
6.3.3 NTP 处理前后颗粒物中微量有机成分的检测分析 | 第69-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74-76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