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稻作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抗除草剂基因的遗传转化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4页
 1 遗传作图和QTL定位在稻作数量性状研究上的作用第13-14页
 2 植物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第14-16页
   ·形态标记第14页
   ·细胞学标记第14-15页
   ·生化标记第15页
   ·DNA标记第15-16页
 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16-18页
   ·作图群体的建立第17页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统计学原理第17-18页
   ·DNA标记分离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第18页
 4 QTL定位、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克隆第18-22页
   ·QTL定位的统计计算方法第18-20页
     ·方差分析法(Analysisofvariance,ANOVA)第18-19页
     ·区间作图法(Intervalmapping,IM)第19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intervalmapping,CIM)第19页
     ·混合线性模型方法(Mixedmodelapproaches,MMA)第19-20页
   ·QTL的初级定位第20页
   ·QTL的精细定位第20-21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21-22页
   ·基于标记图谱基础上的基因克隆第22页
 5 稻作抗旱机理及研究进展第22-27页
   ·植物抗旱的机制第22-24页
     ·形态结构与抗旱性第23-24页
     ·生理生化变化与抗旱性第24页
     ·抗旱性的遗传控制第24页
   ·稻作抗旱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第24-26页
     ·稻作抗旱研究的重要性第25页
     ·我国旱稻研究的现状及意义第25-26页
   ·稻作抗旱性评价指标第26-27页
     ·形态指标第26-27页
     ·生理生化指标第27页
     ·产量指标第27页
     ·目测抗旱性评价指标第27页
 6 稻作抗旱性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第27-29页
   ·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第27-28页
   ·生理生化性状的QTL定位第28-29页
   ·QTL定位技术在稻作抗旱研究上的作用和意义第29页
 7 早稻抗除草剂的遗传转化第29-33页
   ·植物基因转化技术的发展简史第29-31页
     ·单子叶植物的基因转化方法第29-30页
     ·水稻基因转化的发展简史第30-31页
   ·基因枪转化系统第31页
   ·抗除草剂转基因研究进展第31-32页
     ·获得抗除草剂作物的策略第31页
     ·bar基因的抗除草剂作用原理及应用第31-32页
     ·bar基因在水稻中的研究及应用第32页
       ·作为遗传转化的选择标记基因第32页
       ·控制杂草第32页
       ·快速检测和提高杂交稻制种纯度第32页
   ·旱稻转bar基因的意义及可行性第32-33页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3-34页
第二章 重组自交系群体抗旱相关性状的表现及与抗旱评价方法间的关系第34-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5-38页
   ·供试材料第35页
   ·试验材料的种植方案、评价和考查方案第35-38页
     ·水旱产量比值和目测抗旱性评分材料的种植方案及考查方法第35-36页
       ·水旱产量比值材料的种植和考查方案第35页
       ·目测抗旱性评分材料的种植方案及考查方法第35-36页
       ·抗旱性评价期间的土壤含水量监测第36页
     ·抗旱相关形态、产量、生理性状的种植和考查方案第36-38页
       ·根系性状的种植与考查方案第36-37页
       ·产量相关性状及地上部性状的考查第37页
       ·旱地叶片中脉粗和叶肉厚的考查第37页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考查第37页
       ·旱地叶片水势的考查第37页
       ·叶片渗透势的考查第37-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60页
   ·抗旱性评价方法和性状的群体表现第38-41页
     ·水旱产量比值和目测抗旱性评分的表现第38-40页
       ·群体水早产量比值和目测抗旱性评分的分布表现第38-39页
       ·两种抗旱性评价结果在群体、双亲、两个F_1间的比较第39-40页
     ·旱地单株粒重和草重的表现第40页
     ·抗旱评价期间的土壤含水量值第40-41页
   ·抗旱性相关的形态、产量、生理性状的群体表现第41-55页
     ·旱地环境下群体的根系性状表现第41-46页
       ·根系性状的分布表现第41-42页
       ·根系性状及相关地上部性状与双亲、F_1、 中亲值的比较第42页
       ·根系性状及相关地上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第42-45页
       ·根系性状间的通径分析第45-46页
     ·群体的产量相关性状和形态性状的表现第46-48页
     ·群体叶片中脉粗和叶肉厚的表现第48页
     ·群体叶片相对含水量的表现第48-50页
     ·部分株系叶片水势的变化规律第50-53页
     ·叶片渗透势的群体表现第53-55页
   ·抗旱性评价指标和性状与抗旱相关形态、产量、生理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5-57页
   ·单株粒重和单株草重与抗旱相关形态、产量、生理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7-59页
   ·群体内株系抗旱性的综合评价第59-60页
 3 小结第60-61页
 4 讨论第61-62页
第三章 重组自交系RIL_2F_6群体地下茎的表现及相关性状QTL定位第62-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供试材料与种植方案第62页
   ·性状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第62-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71页
   ·RIL_2F_6群体在不同播种深度下的出苗率表现第63页
   ·RIL_2F_6群体地下茎长度、粗度和株高、茎基粗的表现及两种幼苗出土方式的比较第63-69页
     ·2cm和5cm播种深度下地下茎的长度、粗度及株高、茎基粗的综合表现第63-65页
     ·2cm和5cm播种深度下地下茎的长度、粗度及株高、茎基粗的相关关系第65-66页
     ·5cm播种深度下稻苗的两种不同的出土方式第66页
     ·两种稻苗出土类型群体与双亲、F1在两种播种深度下性状间的比较第66-68页
     ·两种稻苗出土类型群体的比较及对幼苗出土的作用第68-69页
   ·5cm播种深度下稻苗出土相关性状的分布和QTL定位第69-71页
     ·5cm播种深度下地下茎度、粗度、茎基粗、株高、出苗率的分布表现第69-70页
     ·5cm播种深度下稻苗出土相关性状QTL定位第70-71页
 3 小结第71-72页
 4 讨论第72-75页
   ·地下茎在旱地条件下对稻苗出土的作用第72页
   ·稻苗出土方式的遗传控制第72-75页
第四章 稻作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75-9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79页
   ·表型数据的收集、整理第75页
     ·供试材料第75页
     ·种植方案、性状考查及表型数据的收集、整理第75页
   ·基因型数据的收集第75-77页
     ·各株系总基因组DNA的提取-小量CTAB提取法第76页
     ·双亲间分子标记多态性的筛选第76页
     ·SSR扩增及电泳实验步骤第76-77页
     ·分子标记数据的收集第77页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及QTL定位第77-79页
     ·基因型数据和表型数据的初步整理第77-78页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第78页
     ·QTL定位第78-7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9-90页
   ·群体电泳结果第79页
   ·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第79页
   ·抗旱性相关的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的QTL定位第79-90页
     ·根系及部分地上部性状的QTL定位第79-83页
     ·根系及部分地上部性状QTL定位结果的比较和总结第83-84页
     ·水田、旱地两种环境下产量相关性状、部分地上部形态性状的QTL定位第84-88页
     ·两种环境下产量相关性状、部分形态性状QTL定位结果的比较和总结第88-89页
     ·叶片中脉粗、叶肉厚、叶片渗透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的QTL定位结果第89-90页
     ·叶片中脉粗、叶肉厚和叶片渗透势的QTL定位结果的比较和总结第90页
 3 小结第90-91页
 4 讨论第91-96页
第五章 旱稻抗除草剂的遗传转化第96-11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6-99页
   ·早稻品种的幼胚培养和分化第96-97页
     ·供试材料第96页
     ·幼胚愈伤组织的合适诱导、分化培养基的筛选第96页
     ·愈伤组织的合适PPT筛选浓度的测定第96-97页
     ·观察和记录第97页
   ·愈伤组织的基因枪转化第97-98页
     ·转化质粒第97页
     ·转化粒子制备第97页
     ·受体材料的准备第97-98页
     ·轰击第98页
     ·转化愈伤组织的筛选和分化第98页
   ·再生植株bar基因的分子检测及除草剂抗性表现第98-99页
     ·植株总基因组DNA的提取第98页
     ·再生植株bar基因的PCR检测第98页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blot检测第98页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抗性表现第98-99页
   ·田间转基因抗性植株的性状变异调查第99页
     ·T_0代植株的性状变异调查第99页
     ·T_0代株系的性状变异调查第99页
     ·T_2代株系的种植和考查第9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9-107页
   ·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频率和合适的PPT筛选、分化浓度的确定第99-101页
     ·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频率和生长状况第99-100页
     ·愈伤组织的合适PPT筛选、分化浓度第100-101页
   ·转化愈伤组织的PPT筛选、分化浓度的确定及幼苗的再生第101页
   ·再生植株bar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和除草剂抗性表现第101-102页
     ·再生植株的bar基因PCR扩增检测第101页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mblot检测第101-102页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抗性表现和农艺性状考查第102页
   ·田间转基因植株的农艺性状变异第102-107页
     ·T_0代转基因抗性植株的性状变异特点第102-103页
       ·T_0代转基因抗性植株性状变异表现第102页
       ·T_0代转基因抗性植株变异性状间的相关性第102-103页
     ·T_1代转基因抗性植株的性状变异第103-107页
       ·T_1代植株的主要变异类型第103页
       ·早稻297主要变异性状的分析第103-106页
       ·早稻297同一株系内主要变异性状的分析第106页
       ·旱稻10号、旱稻502的变异特点第106-107页
     ·T_2代转基因抗性植株的变异表现第107页
 3 小结第107-108页
 4 讨论第108-110页
第6章 结论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附录第124-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XML的物流数据交换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交互式教学对EFL学生阅读能力影响的尝试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