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县域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与技术知识扩散机制研究--以上栗烟花产业集群为例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3页
图目录第13-14页
表目录第14-16页
1 绪论第16-26页
   ·研究背景第16-18页
     ·实践背景第16-17页
     ·理论背景——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7-18页
   ·问题提出第18-19页
   ·研究思路第19-24页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研究方法第21页
     ·研究框架第21-24页
   ·研究意义第24页
   ·预期创新点第24-26页
2 文献综述第26-50页
   ·产业集群第26-32页
     ·集群的定义第26-27页
     ·产业集群经典理论第27页
     ·集群产生的原因第27-28页
     ·集群的特征第28-30页
     ·集群分类第30-31页
     ·综述小结第31-32页
   ·集群社会网络理论文献综述第32-37页
     ·企业网络理论第32-33页
     ·社会网络理论第33-34页
     ·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第34-36页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第36-37页
     ·综述小结第37页
   ·技术知识扩散理论综述第37-43页
     ·技术知识的“what”问题第37-39页
     ·技术知识扩散的“why”问题第39-40页
     ·技术知识扩散的“how”问题第40-41页
     ·技术知识扩散的制约因素第41-42页
     ·综述小结第42-43页
   ·知识吸收能力理论综述第43-48页
     ·知识吸收能力第43-44页
     ·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方向第44-47页
     ·社会网络理论、知识转移绩效与知识吸收能力第47-48页
     ·知识吸收能力综述小结第48页
   ·本章小结第48-50页
3 模型与假设第50-60页
   ·集群社会网络与扩散绩效的关系第50-53页
     ·社会网络结构与技术知识扩散绩效第51页
     ·社会网络关系与技术知识扩散绩效第51-53页
   ·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第53-56页
     ·社会网络结构与知识吸收能力第53-54页
     ·社会网络关系与知识吸收能力第54-55页
     ·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知识扩散绩效第55页
     ·知识吸收能力中介作用假设总结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60页
4 问卷设计第60-70页
   ·问卷的设计第60-61页
     ·问卷的基本内容第60页
     ·问卷的设计过程第60-61页
   ·变量设置第61-68页
     ·被解释变量第61-63页
     ·解释变量第63-67页
     ·中间变量——知识吸收能力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70页
5 案例介绍第70-76页
   ·江西上栗烟花爆竹产业集群简介第70页
   ·江西上栗烟花爆竹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第70-72页
   ·江西上栗烟花爆竹产业集群技术知识扩散第72-74页
   ·案例总结第74-76页
6 实证研究第76-94页
   ·数据收集第76-77页
     ·被调查者的确定第76页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第76-77页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77-80页
   ·正态分布分析第80-82页
   ·信度分析第82-84页
   ·效度分析第84-94页
     ·单个变量探索性因子第85-91页
     ·变量之间探索性因子分析第91-94页
7 模型分析第94-108页
   ·相关性分析第94-95页
     ·社会网络结构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第94页
     ·社会网络关系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第94-95页
     ·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知识扩散绩效的相关性第95页
   ·回归分析第95-101页
     ·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回归分析第95-98页
     ·社会网络对技术知识扩散绩效的回归分析第98-100页
     ·知识吸收能力对技术知识扩散绩效的回归分析第100-101页
   ·中介作用分析第101-103页
     ·知识吸收能力对社会网络结构和技术知识扩散绩效中介作用第102-103页
     ·知识吸收能力对社会网络关系和技术知识扩散绩效中介作用第103页
   ·实证结果汇总第103-108页
     ·因果关系总结第103-104页
     ·中介作用总结第104-105页
     ·研究假设的验证第105页
     ·研究小结第105-108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08-112页
   ·主要研究结论和现实意义第108-109页
   ·不足第109页
   ·展望第109-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2页
附录第122-12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QFD的绿色产品概念设计方法研究
下一篇: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技术产业标准化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