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前言 | 第1-27页 |
| ·乳酸的理化性质 | 第8页 |
| ·L-乳酸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第8-9页 |
| ·国内外L-乳酸及乳酸产品的生产状况 | 第9-10页 |
| ·L-乳酸的生产方法 | 第10-11页 |
| ·化学合成法 | 第10页 |
| ·酶法合成 | 第10-11页 |
| ·发酵法生产 | 第11页 |
| ·发酵法生产L-乳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 ·霉菌发酵生产L-乳酸 | 第11-12页 |
| ·细菌发酵生产L-乳酸 | 第12-13页 |
| ·细菌和根霉生产L-乳酸的比较 | 第13-15页 |
| ·L-乳酸生产菌株的选育 | 第15-18页 |
| ·L-乳酸的生物合成及相关代谢途径 | 第15页 |
| ·L-乳酸生产菌株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及其选育 | 第15-18页 |
| ·诱变剂及其诱变选育的方法 | 第18-19页 |
| ·物理诱变剂 | 第18-19页 |
| ·化学诱变剂 | 第19页 |
| ·乳酸发酵新工艺 | 第19-20页 |
| ·代谢工程简介 | 第20-24页 |
| ·代谢通量分析简介 | 第22页 |
| ·代谢通量分析理论及方法 | 第22-23页 |
| ·乳酸的初级代谢途径工程 | 第23-24页 |
| ·发酵生产L-乳酸的应用--黑麦麸皮粉发酵 | 第24-25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 ·材料 | 第27-29页 |
| ·菌种 | 第27页 |
|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8-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 ·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出发菌株的筛选及发酵实验 | 第31页 |
| ·紫外线诱变育种 | 第31-32页 |
|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的性能比较 | 第32-33页 |
| ·基本发酵工艺 | 第33页 |
| ·培养基优化 | 第33-34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 ·发酵过程代谢通量分析 | 第34页 |
| ·葡萄糖浓度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34页 |
| ·发酵过程中pH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34页 |
| ·数学计算 | 第34页 |
| ·黑麦麸皮发酵实验 | 第34-36页 |
| ·黑麦麸皮不同发酵工艺的比较 | 第34-35页 |
| ·不同酶制剂对黑麦麸皮粉发酵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结果与讨论 | 第36-63页 |
| ·出发菌株的筛选及发酵实验 | 第36-37页 |
| ·出发菌株的筛选 | 第36页 |
| ·出发菌株降糖曲线和产酸曲线的绘制 | 第36页 |
|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6-37页 |
| ·L-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37-41页 |
| ·致死率曲线的制作 | 第37-38页 |
| ·紫外线诱变后分离菌种的发酵性能 | 第38页 |
| ·耐高浓度葡萄糖突变株的选育 | 第38-39页 |
| ·耐高浓度乳酸突变株的选育 | 第39-40页 |
| ·突变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0页 |
| ·L-乳酸的测定及外标工作曲线的制作 | 第40页 |
|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的发酵性能比较 | 第40-41页 |
| ·突变株菌种稳定性 | 第41页 |
|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41-48页 |
| ·不同碳源及其质量浓度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有机氮源及其质量浓度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42-44页 |
| ·蛋白胨质量浓度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44页 |
| ·无机氮源及其质量浓度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培养基 | 第45-48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8-50页 |
| ·最佳发酵温度的选择 | 第48-49页 |
| ·H~+和游离乳酸对菌体生长和产酸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pH及葡萄糖浓度对YBQH2-14生产L-乳酸的影响 | 第50-52页 |
| ·不同pH下YBQH2-14生产L-乳酸的动力学特征 | 第50-51页 |
| ·YBQH2-14发酵生产L-乳酸耐酸机理的探讨 | 第51-53页 |
| ·葡萄糖浓度对L-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53-52页 |
| ·YBQH2-14代谢网络模型的建立及其代谢通量分析 | 第52-56页 |
| ·YBQH2-14代谢网络的建立 | 第52-54页 |
| ·分批发酵不同阶段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54-55页 |
| ·运用代谢通量分析方法造成误差的可能原因 | 第55-56页 |
| ·黑麦麸皮发酵实验 | 第56-63页 |
| ·黑麦麸皮不同发酵工艺的比较 | 第56-58页 |
| ·不同酶制剂对黑麦麸皮粉发酵的影响 | 第58-63页 |
| 4、结论 | 第63-65页 |
| 5、展望 | 第65-66页 |
| 6、主要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7、致谢 | 第72-73页 |
| 8、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