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瘿蚊的生物学特性及菊花对其抗性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36页 |
| ·植物抗虫性定义 | 第11-12页 |
| ·植物抗虫性分类 | 第12-14页 |
| ·根据抗虫机制分类 | 第12页 |
| ·根据抗性遗传基础分类 | 第12页 |
| ·根据抗性的有效范围分类 | 第12-13页 |
| ·根据抗性强弱分类 | 第13页 |
| ·根据抗性的基础分类 | 第13-14页 |
| ·植物抗虫性物质基础 | 第14-19页 |
| ·化学抗虫性 | 第14-17页 |
| ·物理抗性 | 第17页 |
| ·诱导抗性 | 第17-18页 |
| ·扩展抗性 | 第18页 |
| ·转基因植物的抗虫机理 | 第18页 |
| ·抗虫性遗传学机理 | 第18-19页 |
| ·抗性机制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无偏嗜性 | 第19-20页 |
| ·抗生性 | 第20-21页 |
| ·耐害性 | 第21页 |
| ·形态抗性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颜色 | 第21-22页 |
| ·叶型 | 第22页 |
| ·株型 | 第22-23页 |
| ·毛状体 | 第23页 |
| ·表皮蜡质 | 第23-24页 |
| ·化学抗性研究方法 | 第24-33页 |
| ·营养物质抗性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植物次生性物质抗性研究方法 | 第24-33页 |
| ·生物碱 | 第26-29页 |
| ·酚类 | 第29-31页 |
| ·萜类 | 第31-33页 |
| ·菊花瘿蚊的研究现状 | 第33-36页 |
| 2 引言 | 第36-38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8-46页 |
| ·菊花瘿蚊形态特征观察 | 第38页 |
| ·生物学习性 | 第38-39页 |
| ·田间调查 | 第38页 |
| ·卵期观察 | 第38页 |
| ·盆栽套袋观察 | 第38页 |
| ·越冬调查 | 第38页 |
| ·越冬深度试验 | 第38-39页 |
| ·抗性鉴定 | 第39-40页 |
| ·抗性机制研究 | 第40-41页 |
| ·田间菊花苗期各资源着卵量调查 | 第40页 |
| ·产卵趋性试验 | 第40页 |
| ·相同着卵量盆栽试验 | 第40-41页 |
| ·抗生性调查 | 第41页 |
| ·抗虫性形态基础调查 | 第41-42页 |
| ·菊花总酚含量测定与分析 | 第42-43页 |
| ·菊花精油与菊花瘿蚊产卵趋性关系实验 | 第43-44页 |
| ·菊花瘿蚊防治试验 | 第44-46页 |
| ·摘除虫瘿试验 | 第44-45页 |
| ·越冬土壤处理试验 | 第45页 |
| ·田间化学防治试验 | 第45-46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6-64页 |
| ·观察菊花瘿蚊形态特征 | 第46-47页 |
| ·生物学习性 | 第47-52页 |
| ·田间调查:菊花瘿蚊习性和生活史 | 第47-50页 |
| ·卵期观察 | 第50页 |
| ·盆栽套袋观察 | 第50-51页 |
| ·越冬调查 | 第51页 |
| ·不同入土深度对菊花瘿蚊越冬茧羽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寄生蜂 | 第52页 |
| ·抗性鉴定 | 第52页 |
| ·抗性机制 | 第52-55页 |
| ·田间菊花苗期各资源着卵量调查 | 第52-53页 |
| ·产卵趋性试验 | 第53-54页 |
| ·盆栽菊花相同着卵量条件下虫瘿数量调查 | 第54页 |
| ·抗生性调查 | 第54-55页 |
| ·抗虫性形态基础调查 | 第55-57页 |
| ·菊花总酚含量测定及其与抗性间关系 | 第57页 |
| ·菊花精油与菊花瘿蚊产卵趋性关系 | 第57-61页 |
| ·菊花瘿蚊防治试验 | 第61-64页 |
| ·摘除虫瘿试验 | 第61页 |
| ·越冬土壤处理试验 | 第61-62页 |
| ·田间化学防治试验 | 第62-64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4-67页 |
| ·菊花瘿蚊的生物学习性 | 第64页 |
| ·抗性鉴定 | 第64-65页 |
| ·抗性机制 | 第65页 |
| ·抗虫性形态和化学基础研究 | 第65-66页 |
| ·对菊花瘿蚊的防治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