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一、论文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页 |
二、本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一) 文献资料分析法 | 第11页 |
(二) 理论结合实际法 | 第11-12页 |
(三) 实地考察调研法 | 第12页 |
(四) 社会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三、创新点分析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哈尔滨城市概况及其特有地域文化的形成 | 第13-20页 |
一、哈尔滨城市概况分析 | 第13页 |
二、哈尔滨特有地域文化的形成 | 第13-19页 |
(一) 文化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 地域文化的表征 | 第14-15页 |
(三) 哈尔滨特有地域文化的成因 | 第15-19页 |
注释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城市景观雕塑的相关理论 | 第20-33页 |
一、城市景观雕塑相关概念阐述 | 第20-23页 |
﹙一﹚ 景观的概念 | 第20页 |
﹙二﹚ 雕塑的概念 | 第20-21页 |
﹙三﹚ 雕塑公园的概念 | 第21-22页 |
﹙四﹚ 环境艺术的概念 | 第22页 |
﹙五﹚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22-23页 |
二、城市景观雕塑的概念界定 | 第23-29页 |
﹙一﹚ 城市景观雕塑的概念 | 第23页 |
﹙二﹚ 城市景观雕塑与城市空间各要素的关系 | 第23-25页 |
﹙三﹚ 城市景观雕塑的类型划分及特征表述 | 第25-27页 |
﹙四﹚ 城市景观雕塑的作用及内涵 | 第27-29页 |
三、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沿革 | 第29-32页 |
﹙一﹚ 城市景观雕塑的起源——原始祭祀的产物 | 第29页 |
﹙二﹚ 城市景观雕塑的萌芽——宗教建筑的依附 | 第29-30页 |
﹙三﹚ 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城市美化的基石 | 第30页 |
﹙四﹚ 城市景观雕塑的成熟——时代语境的象征 | 第30-32页 |
注释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哈尔滨城市景观雕塑环境实例与地域文化解析 | 第33-45页 |
一、启蒙期(20 世纪 20—30 年代) | 第33-34页 |
(一) 哈尔滨欧式建筑雕塑 | 第33页 |
(二) 松花江边的园林雕塑(《少女与球》、《北极熊》、《天使》等) | 第33-34页 |
(三) 文化性公园内的纪念性雕塑(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赵一曼等) | 第34页 |
二、发展辉煌期(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60 年代中期) | 第34-37页 |
(一) 纪念碑雕塑(苏军烈士纪念碑、东北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等) | 第34-35页 |
(二) 防洪纪念塔雕塑 | 第35-36页 |
(三) 《伏龙》雕塑 | 第36页 |
(四) 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雕塑景观带(《学步》、《跳水》、《少先队员》等) | 第36-37页 |
三、停滞期(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70 年代中期) | 第37页 |
四、恢复发展期(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末) | 第37-39页 |
(一) 《天鹅展翅》、《跳水》等景观雕塑重新修复 | 第37页 |
(二) 纪念性雕塑(赵一曼、赵尚志等塑像) 重新修复、翻制 | 第37-38页 |
(三) 太阳岛、兆麟公园等地冰雕雪塑开始呈现 | 第38-39页 |
五、繁荣期(21 世纪初) | 第39-44页 |
(一) 哈尔滨城市街巷中的景观雕塑 | 第39-42页 |
(二) 哈尔滨的城市雕塑主题公园 | 第42-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哈尔滨城市景观雕塑的未来展望 | 第45-49页 |
一、社会性——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挖掘 | 第45页 |
二、和谐性——生态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渗透 | 第45-46页 |
三、互融性——与城市空间环境的融合 | 第46-47页 |
四、多元性——从单一个体向多元化组群的系统规划 | 第47页 |
五、交互参与性——政府管控与于公众参与的结合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