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1 研究综述 | 第6-15页 |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6-8页 |
| ·天然林与天然林保护 | 第6-7页 |
| ·天然林保护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 第7页 |
| ·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可持续发展 | 第7-8页 |
| ·森林经营的基本理论 | 第8-11页 |
| ·分类经营 | 第8-9页 |
| ·生态系统经营 | 第9-10页 |
| ·生态公益林经营 | 第10-11页 |
| ·森林可持续经营 | 第11-12页 |
| ·可持续经营的内涵 | 第11页 |
| ·可持续经营的条件 | 第11页 |
| ·可持续经营的原则 | 第11-12页 |
| ·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 | 第12页 |
| ·标准和指标定义 | 第12页 |
| ·标准和指标体系 | 第12页 |
| ·可持续经营的实施框架 | 第12-13页 |
| ·指导思想 | 第13页 |
| ·经营目标 | 第13页 |
| ·战略重点 | 第13页 |
| ·研究前景 | 第13-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路线 | 第15-17页 |
| ·自然概况 | 第15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5页 |
| ·研究路线 | 第15-17页 |
| 3 研究区森林动态分析 | 第17-25页 |
| ·描述指标的时间动态 | 第17-20页 |
| ·森林覆盖率 | 第17页 |
| ·林地利用率 | 第17页 |
| ·森林蓄积量 | 第17-18页 |
| ·植被演替 | 第18页 |
| ·林龄结构 | 第18-19页 |
| ·森林群落 | 第19页 |
| ·土地类型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页 |
| ·景观生物量的空间动态 | 第20-22页 |
| ·数据来源 | 第20页 |
| ·生物量估算方法 | 第20-21页 |
| ·生物量分布趋势 | 第21-22页 |
| ·小结 | 第22页 |
|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分析 | 第22-23页 |
| ·可持续经营的制约因素 | 第22-23页 |
| ·可持续经营的有利条件 | 第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4 公益林优势种群结构分析 | 第25-32页 |
| ·公益林植物群落类型 | 第25-26页 |
| ·数据来源 | 第25页 |
|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 ·分类结果 | 第26页 |
| ·群落结构特征 | 第26-28页 |
| ·马尾松林 | 第26-27页 |
| ·柏木林群落 | 第27页 |
| ·曼椆水丝梨群落 | 第27页 |
| ·乌冈栎林 | 第27-28页 |
| ·麻栎林群落 | 第28页 |
| ·短柄枹栎化香树林 | 第28页 |
| ·马尾松石栎林 | 第28页 |
| ·石栎樟树林 | 第28页 |
| ·种群结构格局 | 第28-30页 |
| ·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动态 | 第28-29页 |
| ·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5 公益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 第32-3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32页 |
| ·指导思想 | 第32页 |
| ·基本原则 | 第3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及思路 | 第32-33页 |
| ·构建依据 | 第32-33页 |
| ·设计思路 | 第33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5页 |
| ·评价指标量化选取 | 第33-34页 |
| ·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 第34-3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35页 |
| ·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 | 第35-37页 |
| ·规模总量评价 | 第35-36页 |
| ·结构协调评价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6 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对策 | 第38-52页 |
| ·立地类型区划 | 第38页 |
| ·森林经营区划 | 第38-39页 |
| ·区划原则 | 第38-39页 |
| ·区划类型 | 第39页 |
| ·公益林区划 | 第39页 |
| ·公益林规划 | 第39-43页 |
| ·规划目标 | 第39-40页 |
| ·规划框架 | 第40-41页 |
| ·重点规划建设工程 | 第41-42页 |
|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42-43页 |
| ·公益林营造 | 第43-44页 |
| ·公益林营造途径 | 第43页 |
| ·公益林营造原则 | 第43页 |
| ·公益林营造方法 | 第43-44页 |
| ·公益林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 第44-45页 |
| ·恢复重建途径 | 第44-45页 |
| ·恢复重建模式 | 第45页 |
| ·公益林保护 | 第45-46页 |
| ·保护原理与目标 | 第45-46页 |
| ·保护任务和思路 | 第46页 |
| ·保护区保护与开发 | 第46-49页 |
| ·保护区森林景观建设原则 | 第46-47页 |
| ·保护区旅游开发背景 | 第47页 |
| ·保护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 第47-48页 |
| ·保护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48页 |
| ·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 第48-49页 |
| ·天保工程对林区社会影响的预测 | 第49-51页 |
| ·“天保工程”对林区社会作用力测定 | 第49-50页 |
| ·“天保工程”对林区社会承受力测定 | 第50-51页 |
| ·“天保工程”对宜昌林区社会影响测定 | 第51页 |
| ·小结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7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LITERATURE CITED) | 第53-58页 |
| ABSTRACT | 第58-59页 |
| 致谢(ACKNOWLEGED)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