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观赏桃品种资源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观赏桃品种资源的调查、收集和评价 | 第12页 |
| ·观赏桃品种资源分类地位的确立 | 第12-13页 |
| ·观赏桃品种资源的创新 | 第13页 |
| ·观赏植物花期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花期调控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 ·花期调控的基本理论 | 第14页 |
| ·花期调控的方法 | 第14-15页 |
| ·物理方法 | 第14-15页 |
| ·化学方法 | 第15页 |
| ·落叶果树自然休眠的调控技术 | 第15-19页 |
| ·自然休眠与需冷量、需热量的关系 | 第16页 |
| ·影响自然休眠的因素 | 第16-17页 |
| ·树体自身因素 | 第16页 |
| ·外界环境因素 | 第16-17页 |
| ·调控自然休眠的方法 | 第17-19页 |
| ·物理方法 | 第17页 |
| ·化学方法 | 第17-19页 |
| ·桃花芽分化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桃花器官的结构 | 第19-20页 |
| ·桃花芽分化的时期及影响因素 | 第20页 |
| ·桃花芽分化的过程 | 第20页 |
| ·花芽分化过程中的性器官退化现象及其原因 | 第20-21页 |
| ·雄性器官的退化类型 | 第21页 |
| ·雌蕊败育的常见类型 | 第21页 |
| ·观赏桃花品种育性的研究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试验内容 | 第24页 |
| ·试验设计 | 第24-26页 |
| ·打破自然休眠的试验设计 | 第24-26页 |
| ·观察花芽分化的试验设计 | 第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40页 |
| ·化学方法打破观赏桃花自然休眠的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 ·不同使用时期的效果比较 | 第27-28页 |
| ·不同品种的效果比较 | 第28-29页 |
| ·不同化学物质及浓度的处理效果 | 第29-32页 |
| ·GA_3(赤霉素) | 第29-30页 |
| ·H_2NCSNH_2(硫脲) | 第30-31页 |
| ·Ca(CN)_2(石灰氮) | 第31页 |
| ·KNO_3(硝酸钾) | 第31页 |
| ·6-BA(6-苄基腺嘌呤) | 第31-32页 |
| ·KNO_3+H_2NCSNH_2(硝酸钾+硫脲) | 第32页 |
| ·化学药剂对不同物候期的影响效应 | 第32-33页 |
| ·有关花芽分化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花芽形态分化的特点 | 第33-34页 |
| ·大孢子的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形成 | 第34页 |
| ·小孢子的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形成 | 第34-35页 |
| ·不同观赏桃花品种花芽形态分化特点比较 | 第35-36页 |
| ·不同观赏桃花品种雄配子体发育特点比较 | 第36页 |
| ·不同观赏桃花品种雌配子体发育特点比较 | 第36-38页 |
| ·白山碧桃雌蕊败育的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 ·花芽分化与打破休眠的关系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40-45页 |
| ·化学药剂处理打破观赏桃花品种自然休眠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页 |
| ·不同品种破眠效果的分析 | 第40页 |
| ·不同时期破眠效果的分析 | 第40页 |
| ·化学药剂及其浓度的破眠效果分析 | 第40-42页 |
| ·破眠对不同物候期效果的分析 | 第42页 |
| ·白山碧桃雄配子体发育的特殊性 | 第42页 |
| ·白山碧桃雌蕊败育的可能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 ·花芽分化起始时间与开花早晚的关系 | 第43页 |
| ·花芽分化与打破休眠的关系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7页 |
| ·化学方法打破观赏桃花自然休眠的结论 | 第45页 |
| ·观赏桃花花芽分化观察的结论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 附件 | 第55-65页 |
| 图版Ⅰ 观赏桃花花芽形态分化的解剖学观察 | 第55-57页 |
| 图版Ⅱ 白山碧桃雌蕊畸形的现象 | 第57-59页 |
| 图版Ⅲ 满天红大孢子的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形成 | 第59-61页 |
| 图版Ⅳ 白山碧桃小孢子的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形成 | 第61-63页 |
| 图版Ⅴ 2002/2003年化学药剂处理三个品种的效果 | 第63-65页 |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