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属性及其在空间形态的表现——以浙江省为例

绪论第1-9页
 前言第6-9页
  1. 多角度的研究事物第6页
  2. 主流和边缘——有机的整体第6-8页
  3. 以浙江省为例第8-9页
第一章 城市属性的概念和意义第9-21页
 第一节 概念的引入——主流和边缘第9-11页
  1.1.1 现象——大规模的城市发展第9-10页
  1.1.2 概念的引入:主流和边缘第10-11页
 第二节 城市属性的缘起和概念第11-18页
  1.2.1 城市属性的缘起第11-15页
  1.2.2 城市属性的概念第15-16页
  1.2.3 城市属性的意义第16-18页
  1.2.4 中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第18页
 第三节 主流属性和边缘属性第18-21页
  1.3.1 共生的互动关系第18-19页
  1.3.2 与城市特色的区别和联系第19-21页
第二章 城市(边缘)属性的成因及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第21-33页
 第一节 城市属性源于城市特质第21-22页
  2.1.1 城市特质形成了城市属性第21页
  2.1.2 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第21-22页
 第二节 边缘属性的自然地理因素及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第22-28页
  2.2.1 边缘属性的自然地理因素第22-25页
  2.2.2 对空间形态的影响第25-28页
 第三节 边缘属性的社会人文因素及其对空间形态的影响第28-33页
  2.3.1 边缘属性的社会人文因素第28-29页
  2.3.2 对空间形态的影响第29-33页
第三章 城市属性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表现第33-51页
 第一节 城市属性与空间形态第33-36页
  3.1.1 城市空间形态及其特征第33-34页
  3.1.2 城市属性在空间形态上的表现第34-36页
 第二节 绝对静止状态下,城市空间形态表象差异:均质和非均质第36-41页
  3.2.1 主流属性的空间形态表象:非均质性第36-38页
  3.2.2 边缘属性的空间形态表象:均质性第38-41页
 第三节 相对(静止或运动)状态下,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差异:树形和非树形(网状)第41-45页
  3.3.1 主流属性的空间形态结构:非树形(网状)第42-43页
  3.3.2 边缘属性的空间形态结构:树形第43-45页
 第四节 绝对运动运动状态下,城市空间形态衍变差异:均衡和非均衡第45-51页
  3.4.1 主流属性的空间形态衍变:非均衡性第46-47页
  3.4.2 边缘属性的空间形态结构:均衡性第47-51页
第四章 边缘属性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第51-60页
 第一节 以生态为指导原则第51-52页
 第二节 城市发展取向及策略第52-54页
  4.2.1 城市自然生态策略第52-53页
  4.2.2 城市人文生态策略第53-54页
 第三节 边缘城市的三种发展模式第54-60页
  4.3.1 单核模式——充实与更新第54-56页
  4.3.2 新核模式——衍生与接替第56-58页
  4.3.3 多核模式——重组与兼并第58-60页
结语第60-61页
附录: 城市属性调查问卷第61-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后记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视频会议系统的手写笔通信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