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19页 |
| ·小麦叶锈病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小麦抗病遗传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 ·小麦抗病遗传研究的方法 | 第11-17页 |
| ·经典遗传杂交法 | 第11-12页 |
| ·基因推导法 | 第12页 |
| ·染色体定位 | 第12-14页 |
| ·遗传标记 | 第14-17页 |
| ·小麦抗叶锈基因的定位及命名 | 第17-1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 ·主要仪器及供试试剂 | 第19页 |
| ·仪器 | 第19页 |
| ·试剂 | 第19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 ·小麦材料 | 第19页 |
| ·菌种材料 | 第19-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26页 |
| ·菌种的纯化及扩繁 | 第20-21页 |
| ·基因推导 | 第21-22页 |
| ·苗期抗病性鉴定 | 第22页 |
| ·成株期抗病性鉴定 | 第22页 |
| ·叶片总DNA 的提取 | 第22-23页 |
| ·DNA 浓度的测定 | 第23页 |
| ·抗感池建立 | 第23-24页 |
| ·SSR 标记筛选 | 第24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4-25页 |
| ·连锁分析和遗传作图 | 第25-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基因推导 | 第26页 |
| ·Fundulea 900 中抗叶锈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26-28页 |
| ·温室苗期试验 | 第26-27页 |
| ·大田成株试验 | 第27-28页 |
| ·连锁分析和遗传作图 | 第28-30页 |
| 4. 讨论 | 第30-34页 |
| ·LrFun 与位于78L 染色体上的其它抗叶锈病基因的比较 | 第30页 |
| ·Fundulea 900 在国内培育持久抗叶锈病育种方面的应用 | 第30-31页 |
| ·我国小麦抗叶锈病基因抗病情况分析 | 第31-32页 |
| ·SSR 分子标记和BSA 分析法 | 第32-33页 |
| ·展望和计划 | 第33-34页 |
| 5.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6页 |
| 附录 | 第46-5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