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造纸工业论文

高效菌降解造纸黑液木质素的特性与机理研究

第一章 概述第1-35页
 1 造纸废水的主要来源与特征第11-14页
   ·备料废水第11页
   ·制浆废水第11-13页
   ·中段水第13页
   ·造纸机废水第13-14页
 2 制浆造纸废水治理技术研究概况第14-20页
   ·化学浆废水治理第14-16页
   ·化学机械浆废水治理第16-17页
   ·废纸浆废水治理第17-18页
   ·其他造纸废水治理第18-19页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的特点与污染治理现状第19-20页
 3 木质素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第20-31页
   ·难降解有机物处理研究进展第20-24页
   ·木质素生物降解研究进展:第24-31页
 4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应用第31-33页
   ·生物强化技术的提出:第31页
   ·生物强化技术的主要作用机理第31-32页
   ·生物强化技术的实施途径第32-33页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第33-35页
第二章 黑液改进酸析研究第35-58页
 1 前言第35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5-37页
   ·材料第35页
     ·主要仪器第35页
     ·实验水样第35页
   ·实验装置第35-36页
   ·实验方案和方法第36页
   ·分析测定方法第36-37页
 3 结果和讨论第37-57页
   ·黑液原液的pH值随存放时间变化的规律第37页
   ·常规酸析木素法实验第37-39页
     ·酸析木素原理第37-38页
     ·最佳工艺参数和操作条件的确定第38-39页
   ·改进酸析木素法实验结果第39-57页
     ·pH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第39-42页
     ·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2-44页
     ·投药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第44-48页
     ·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第48-49页
     ·组合实验第49-51页
     ·正交因素法确定最佳运行条件第51-52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52-57页
 4 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高效菌种分离筛选和鉴定第58-68页
 1 前言第58页
 2 材料和方法第58-61页
   ·材料第58-59页
     ·主要仪器第58页
     ·主要培养基第58-59页
     ·木质素制取第59页
   ·菌种分离筛选第59-60页
   ·细菌的分类鉴定第60页
   ·细菌计数第60页
   ·实验用纯培养菌菌悬液的制备第60-61页
   ·菌种复筛第61页
     ·木质素浓度与COD关系的测定第61页
     ·摇瓶降解实验复筛第61页
   ·菌种特性初步研究第61页
     ·生长曲线测定第61页
     ·最适生长温度第61页
     ·最适生长pH第61页
 3 结果和讨论第61-67页
   ·菌种分离结果第61-63页
   ·菌种分类鉴定结果第63-64页
   ·木质素浓度与COD的关系第64页
   ·菌种复筛结果第64-65页
   ·生长曲线第65-66页
   ·菌种最适生长温度第66-67页
   ·菌种最适生长pH第67页
 4 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紫外照射诱变法选育高效菌种第68-75页
 1 前言第68页
 2 材料和方法第68-69页
   ·菌种来源第68页
   ·紫外线诱变育种第68-69页
   ·酶活性的测定第69页
 3 结果和讨论第69-74页
   ·实验用菌种的选择第69页
   ·不同照射剂量处理结果第69-70页
   ·实验用照射剂量的确定第70-72页
   ·酶活性测定结果第72页
   ·诱变后菌种的生长情况第72-73页
   ·诱变后菌种特征第73-74页
 4 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高效菌种性能研究第75-100页
 1 前言第75页
 2 材料和方法第75-76页
   ·主要仪器第75页
   ·生物摇床实验第75-76页
   ·测定方法第76页
 3 结果和讨论第76-99页
   ·木质素吸收峰第76-77页
   ·紫外吸收标准曲线第77-78页
   ·静置培养和振荡培养对菌性能的影响第78-79页
   ·初始pH对菌的性能影响第79-80页
   ·培养温度对菌的性能影响第80-82页
   ·共代谢初级碳源对菌的性能影响第82-85页
   ·氮源对菌的性能影响第85-87页
   ·无机离子及其浓度对木质素降解的影响第87-91页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综合培养条件第91-95页
   ·降解中间产物分析结果第95-99页
 4 小结第99-100页
第六章 高效菌强化活性污泥法处理造纸废水的试验第100-109页
 1 前言第100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00-103页
   ·材料第100页
   ·活性污泥驯化第100-101页
   ·生物强化处理系统运行方法第101-102页
   ·指标的测定第102-103页
 3 结果和讨论第103-108页
   ·活性污泥驯化结果第103-104页
   ·投加高效菌种的运行结果第104页
   ·投加共代谢初级碳源和氮源的运行结果第104-105页
   ·投加无机离子的运行结果第105-106页
   ·综合条件下的运行结果第106-107页
   ·废水浓度对COD去除的影响第107-108页
   ·高效菌强化工艺与常规活性污泥法处理结果对比第108页
 4 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09-112页
 1 主要结论第109-111页
 2 存在问题及建议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与发表论文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计划与技术管理研究
下一篇: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机制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