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一. 处方前研究工作 | 第16-24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16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6-22页 |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6-20页 |
·乌拉地尔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20-22页 |
3 讨论 | 第22-23页 |
4 小结 | 第23-24页 |
二. 12小时缓释微丸制剂工艺研究 | 第24-58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24-25页 |
2 乌拉地尔含药丸芯的制备及粉体学性质考查 | 第25-28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25-26页 |
·丸芯制备过程 | 第25-26页 |
·含药丸芯粉体学性质考察 | 第26页 |
·讨论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3 聚合物有机溶液包衣制备pH依赖型12小时缓释微丸 | 第28-39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28-36页 |
·德国乌拉地尔缓释胶囊释放度的测定 | 第28页 |
·单因素考察 | 第28-33页 |
·处方的优化筛选 | 第33-35页 |
·释放机制考察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4 聚合物水分散体包衣制备pH依赖型12小时缓释微丸 | 第39-51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39-49页 |
·单因素考察试验 | 第39-47页 |
·处方的优化筛选 | 第47-48页 |
·释放机制考察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5 聚合物水分散体包衣制备非pH依赖型12小时缓释微丸 | 第51-58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51-56页 |
·单因素考察试验 | 第51-54页 |
·处方的优化筛选 | 第54-56页 |
·释放机制考察 | 第56页 |
·讨论 | 第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三. 12小时缓释微丸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58-71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58页 |
2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8-61页 |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58-59页 |
·测定方法 | 第59页 |
·方法学验证 | 第59-61页 |
3 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方法 | 第61页 |
·试验对象 | 第61页 |
·试验方法 | 第61页 |
4 药物动力学研究试验结果 | 第61-67页 |
·血药浓度数据 | 第61-64页 |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 第64-67页 |
·体内外相关性 | 第67页 |
5 讨论 | 第67-69页 |
6 小结 | 第69-71页 |
四. 24小时缓释微丸的研究 | 第71-87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71-72页 |
2 大鼠结肠吸收试验 | 第72-76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2-74页 |
·大鼠结肠吸收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74-76页 |
3 24小时缓释微丸的制剂工艺研究 | 第76-81页 |
·不同混合比例考察 | 第76-78页 |
·不同包衣量考察 | 第78-80页 |
·释放机制考察 | 第80-81页 |
4 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81-84页 |
·试验方法 | 第81页 |
·试验结果 | 第81-84页 |
5 讨论 | 第84-86页 |
6 小结 | 第86-87页 |
全文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