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府信息化的意义定位和产生背景 | 第1-15页 |
(一) 意义定位 | 第10-13页 |
1、 促进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 第10-11页 |
2、 促进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应用 | 第11-12页 |
3、 有助于政府信息公开 | 第12页 |
4、 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与透明度 | 第12-13页 |
5、 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 | 第13页 |
(二) 产生背景 | 第13-15页 |
二、 中国政府信息化进程的回顾 | 第15-18页 |
三、 政府信息化的功能分析及功能实现的约束条件 | 第18-33页 |
(一) 功能分析 | 第18-28页 |
1、 网络信息化 | 第19页 |
2、 政务公开 | 第19-20页 |
3、 政府采购电子化 | 第20-23页 |
4、 电子政务 | 第23-28页 |
(二) 功能实现的约束条件 | 第28-33页 |
1、 行政观念的转变 | 第28-29页 |
2、 法律、法规的创建、完善与制度创新 | 第29-31页 |
3、 高素质的公共人力资源 | 第31页 |
4、 政府机构再造 | 第31-33页 |
四、 政府信息化对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 | 第33-42页 |
(一) 政府信息化加速了政府的一系列变革 | 第33-37页 |
1、 引起政府职能体系的转变 | 第33-34页 |
2、 引起政府机构的组织转型,机构设置将由繁到简 | 第34-35页 |
3、 引起政府的权力体系发生变革,旧有的权力结构被打破,政治体制将完善建构 | 第35-36页 |
4、 引起政府的管理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政府的民主化进程,由集中威权方式走向分权民主方式 | 第36-37页 |
(二) 对政治控制带来的挑战 | 第37-42页 |
1、 打破了信息垄断,瓦解了统一舆论 | 第37-38页 |
2、 网络使公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渐淡薄 | 第38-40页 |
3、 网络冲破了节制政治参与的阀门 | 第40-42页 |
五、 政府信息化的保障——安全基础设施 | 第42-53页 |
(一) 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 | 第42-44页 |
(二) 安全基础设施的构建 | 第44-53页 |
1、 非技术因素 | 第44-47页 |
2、 安全基础设施 | 第47-53页 |
注释 | 第53-56页 |
参考书目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