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口腔科学论文--口腔矫形学论文--口腔正畸学论文

正畸矫治后保持与复发以及消炎痛、丹参等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研究

前言第1-11页
中文摘要第11-14页
英文摘要第14-18页
第一部分 关于正畸牙齿移动后保持与复发的研究第18-59页
 摘要第18-20页
 前言第20页
 实验一 大鼠磨牙颊移后复发的初步观察第20-29页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一、实验动物第21页
   二、实验器材第21页
   三、实验方法第21-24页
  实验结果第24-26页
   一、大鼠磨牙间距变化—模型测量第24页
   二、大鼠磨牙颊移后复发的规律第24-25页
   三、组织学变化第25-26页
  讨论第26-28页
   一、关于矫治力的选择及其大小与复发的关系第26-27页
   二、关于复发程度的时间规律第27页
   三、正畸牙回复移动中牙齿及牙周组织变化第27-28页
  小结第28-29页
 实验二 犬牙齿近远中移动后,在保持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恢复与改建第29-42页
  材料与方法第29-32页
   一、实验动物第29-30页
   二、实验器材第30页
   三、实验方法第30-32页
  实验结果第32-37页
   一、牙齿松动度改变第32-34页
   二、X线牙片观察第34-35页
   三、光镜与扫描电镜观察第35-37页
  讨论第37-40页
   一、保持过程中牙周膜纤维的重新排列第37-39页
   二、保持过程中过渡性骨(新生牙槽骨)向成熟牙槽骨的转化第39-40页
   三、牙根的吸收与修复第40页
  小结第40-42页
 实验三 保持对于减少复发的影响第42-47页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实验结果第43-45页
   一、牙齿移动量及复发量测量第43-44页
   二、组织学观察第44-45页
  讨论第45-46页
   一、保持时间与复发程度的关系第45-46页
   二、从复发角度评价保持对正畸牙牙周组织恢复与适应的作用第46页
  小结第46-47页
 实验四 牙龈环切(CSF)对减少牙齿近远中移动后复发的作用第47-56页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实验结果第49-52页
   一、牙齿松动度、复发量与复发比第49-51页
   二、组织学观察第51-52页
  讨论第52-54页
   一、CSF在减少复发中的作用第52页
   二、CSF术后牙槽嵴上纤维的重新形成、牙齿松动度的恢复与牙龈健康第52-53页
   三、CSF手术时机、适应证选择、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第53-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第56-59页
第二部分 关于消炎痛、丹参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研究第59-101页
 摘要第59-61页
 前言第61页
 实验一 消炎痛、丹参对兔下切牙远中移动及下领中缝扩大的影响第61-70页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一、实验动物第62页
   二、实验器材与药品第62页
   三、实验方法第62-64页
  实验结果第64-68页
   一、兔牙齿移动距离测量结果第64-65页
   二、X线观察结果第65-66页
   三、光镜观察第66-68页
  讨论第68-69页
   一、探讨消炎痛影响正畸牙齿移动的机理第68页
   二、丹参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及其与牙周组织变化的联系第68-69页
  小结第69-70页
 实验二 消炎痛、丹参对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第70-77页
  材料与方法第70-72页
  观察结果第72-74页
   一、扫描电镜观察第72-73页
   二、透射电镜观察第73-74页
  讨论第74-77页
   一、正畸力对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第74-76页
   二、消炎痛、丹参对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第76-77页
  小结第77页
 实验三 消炎痛、丹参影响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胶原纤维形态与结构的研究第77-86页
  材料与方法第78-79页
  观察结果第79-81页
  讨论第81-85页
   一、关于牙周膜与中缝区胶原纤维的结构与功能第81-82页
   二、矫治力对牙周膜及中缝区胶原纤维结构与含量的影响第82-84页
   三、消炎痛、丹参对牙周膜生物化学成分与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4-85页
  小结第85-86页
 实验四 消炎痛、丹参、PGE_2影响正畸牙移动中血管化反应的研究第86-96页
  材料与方法第87-88页
  实验结果第88-90页
   一、光镜观察牙周组织的血管化反应第88-89页
   二、血管化反应的图像测定与分析第89-90页
  讨论第90-94页
   一、正畸过程中牙周组织的血管化反应与组织改建第90-93页
   二、探讨PGE_2、消炎痛、丹参影响血管化反应的机理第93-94页
   三、图像分析原理与应用第94页
  小结第94-96页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第96-101页
第三部分 正畸治疗后牙弓与咬合关系稳定性的研究——100例正畸患者牙(牙合)模型测量第101-123页
 摘要第101-103页
 前言第103页
 材料与方法第103-107页
  一、资料来源第103-104页
  二、测量指标与方法第104-106页
  三、分组依据第106-107页
 测量结果第107-116页
 讨论第116-120页
  一、牙弓形态、大小及前牙咬合关系的变化与稳定性第116-117页
  二、探讨影响矫治后牙弓与咬合关系稳定性的因素第117-120页
 小结第120-121页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第121-123页
综述一 牙槽嵴上纤维对正畸治疗后复发的影响第123-131页
综述二 正畸治疗后牙弓大小形态及咬合关系的变化与稳定性第131-138页
附注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附图第140-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细胞因子对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和成骨细胞增殖及成骨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下一篇:总义齿咬合平面定位的生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