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问题提出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沿革及营销理论 | 第17-28页 |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沿革 | 第17-19页 |
·西方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沿革 | 第17-18页 |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沿革 | 第18-19页 |
·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观念与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观念 | 第19页 |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及理论体系 | 第20-22页 |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战略4P理论 | 第21页 |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战术4P理论 | 第21页 |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4C理论 | 第21-22页 |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 | 第22页 |
·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 | 第22-28页 |
·产品策略 | 第22-24页 |
·价格策略 | 第24页 |
·分销策略 | 第24-25页 |
·促销策略 | 第25-26页 |
·营销组合 | 第26-28页 |
第3章 铁岭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 第28-39页 |
·铁岭分行经营状况分析 | 第28-32页 |
·铁岭分行的基本概况 | 第28页 |
·铁岭分行的经营现状 | 第28-31页 |
·铁岭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铁岭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分析 | 第32-37页 |
·铁岭市中小企业金融市场需求分析 | 第37-38页 |
·各类贷款需求突出 | 第37页 |
·其它创新类融资产品的需求日渐增强 | 第37页 |
·财务顾问、各类理财产品需求旺盛 | 第37页 |
·各类国际结算产品需求空间增大 | 第37页 |
·各类保函及信贷证明需求占比较大 | 第37-38页 |
·工程造价编制和审查业务需求增长明显 | 第38页 |
·银行卡和电子银行业务需求旺盛 | 第38页 |
·铁岭市中小企业金融市场供应分析 | 第38-39页 |
第4章 铁岭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 第39-46页 |
·中小企业贷款份额过低是突出问题 | 第39-42页 |
·针对中小企业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不够完善 | 第39-40页 |
·过度地考虑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 | 第40页 |
·信用评级工作困难,阻碍了中小企业授信工作的进展 | 第40-41页 |
·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高 | 第41页 |
·铁岭分行营销战略制约中小企业融资 | 第41页 |
·铁岭市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不够完善 | 第41-42页 |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的其他问题 | 第42-44页 |
·品牌的推广力度不充分 | 第42页 |
·缺乏对中小企业的科学评价,认识程度滞后 | 第42-43页 |
·市场细分研究不够 | 第43页 |
·专业化运营程度不高 | 第43-44页 |
·从业人员队伍总量不足 | 第44页 |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第5章 铁岭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策略 | 第46-58页 |
·加强银企相互了解 | 第46-47页 |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建设银行的知名度 | 第46页 |
·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积累中小企业的客户资源 | 第46-47页 |
·利用地方中小企业网,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 第47页 |
·成立专门机构服务中小企业 | 第47-48页 |
·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 第47-48页 |
·制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办法 | 第48页 |
·设计适用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方案 | 第48页 |
·提供多元化、综合性金融服务 | 第48-53页 |
·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品牌效应 | 第48-49页 |
·努力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 | 第49-50页 |
·提供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和保函等多种融资品种 | 第50-51页 |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结算业务 | 第51页 |
·探索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服务 | 第51页 |
·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电子银行及个人金融业务 | 第51-52页 |
·挖掘中小企业供应链资源,以便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 第52-53页 |
·尝试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租赁业务 | 第53页 |
·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造价咨询业务 | 第53页 |
·巧妙地运用价格策略 | 第53-54页 |
·制定合理的营销组合 | 第54页 |
·经营模式、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 | 第54-56页 |
·严格执行总、省行创新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 | 第54-55页 |
·及时推介和研究各类创新的融资产品 | 第55页 |
·创新服务手段 | 第55-56页 |
·与政府机关及中介机构合作 | 第56-58页 |
·积极与财政、税收等政府机关沟通 | 第56页 |
·加强与财政担保局、保险公司、社会担保机构的合作 | 第56-57页 |
·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导向,适时顺势而为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