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DIS的北部湾与台湾海峡浊度季节分布及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浊度遥感原理及发展历程 | 第11-14页 |
| ·浊度的观测 | 第11-12页 |
| ·浊度的遥感观测 | 第12-13页 |
| ·水色遥感卫星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遥感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区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研究设想与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数据及方法 | 第18-23页 |
|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18-21页 |
| ·MODIS卫星遥感数据 | 第18-19页 |
| ·海表温度 | 第18-19页 |
| ·表层叶绿素 | 第19页 |
| ·表层浊度 | 第19页 |
| ·QuikSCAT风场数据 | 第19-20页 |
| ·现场实测数据 | 第20-21页 |
| ·北部湾的现场实测数据 | 第20页 |
| ·台湾海峡的浊度现场实测数据 | 第20-21页 |
| ·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21-23页 |
| ·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21页 |
| ·现场与遥感数据的比较方法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北部湾浊度的季节分布及其机制 | 第23-49页 |
| ·区域海洋学概况 | 第23-27页 |
| ·地形 | 第23-24页 |
| ·入海河流 | 第24页 |
| ·风场及气候特征 | 第24-26页 |
| ·环流 | 第26-27页 |
| ·现场和遥感数据的检验 | 第27-29页 |
| ·结果 | 第29-36页 |
| ·SST | 第29-32页 |
| ·叶绿素 | 第32-34页 |
| ·浊度 | 第34-36页 |
| ·讨论 | 第36-42页 |
| ·SST分布的调控机制 | 第36-37页 |
| ·叶绿素分布的调控机制 | 第37-39页 |
| ·浊度分布的调控机制 | 第39-42页 |
| ·月的西北海域S形浊度高值带 | 第42-48页 |
| ·遥感数据选取及分析 | 第42-44页 |
| ·S形叶绿素高值带的成因 | 第44-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台湾海峡的浊度分布特征及其机制 | 第49-66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区域海洋学概况 | 第49-53页 |
| ·地形 | 第49-50页 |
| ·风场及气候概况 | 第50-52页 |
| ·海峡两岸的河流 | 第52页 |
| ·环流 | 第52-53页 |
| ·现场—遥感浊度数据对比 | 第53-54页 |
| ·结果 | 第54-60页 |
| ·SST | 第54-56页 |
| ·叶绿素 | 第56-58页 |
| ·浊度 | 第58-60页 |
| ·讨论 | 第60-62页 |
| ·颗粒物输运通道 | 第60-62页 |
| ·浊度分布的调控机制 | 第62页 |
| ·月的台湾岛西南高浊度区 | 第62-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6-68页 |
| ·本论文小结 | 第66页 |
| ·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在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