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超宽带无线通信概述 | 第11-14页 |
| ·超宽带无线电定义 | 第11页 |
| ·超宽带无线电的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 ·超宽带无线电脉冲 | 第12-13页 |
| ·超宽带无线通信的特点 | 第13-14页 |
| ·超宽带通信在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混沌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 | 第16-30页 |
| ·混沌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 ·混沌信号的引入 | 第16页 |
| ·混沌的概念 | 第16-18页 |
| ·混沌扩频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 第18-23页 |
| ·混沌跳时脉冲位置CTH-PPM 调制与解调 | 第23-26页 |
| ·混沌跳时脉冲位置CTH-PPM 调制方式 | 第23-24页 |
| ·二进制正交CTH-PPM 单脉冲接收机 | 第24-26页 |
| ·混沌直接序列脉冲幅度CDS-PAM 调制与解调 | 第26-29页 |
| ·混沌直接序列脉冲幅度CDS-PAM 调制方式 | 第26-27页 |
| ·二进制反极性CDS-PAM 单脉冲接收机 | 第27-28页 |
| ·仿真分析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多用户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 | 第30-41页 |
| ·多用户通信的概念 | 第30-31页 |
| ·多址和多用户干扰 | 第30页 |
| ·多用户系统接收模型 | 第30-31页 |
| ·PPM-CTHMA 多用户模型 | 第31-36页 |
| ·PAM-CTHMA 多用户模型 | 第36-37页 |
| ·仿真分析 | 第37-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多径信道下混沌扩频UWB 多用户系统的性能 | 第41-57页 |
| ·超宽带多径信道模型 | 第41-48页 |
| ·室内多径信道理论 | 第41-42页 |
| ·IEEE 802.15.3a 建议的超宽带信道模型 | 第42-48页 |
| ·Rake 接收技术 | 第48-51页 |
| ·Rake 接收机原理 | 第49页 |
| ·Rake 接收机结构及性能分析 | 第49-51页 |
| ·混沌扩频UWB 多用户多径信道接收的仿真分析 | 第51-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多用户检测在混沌超宽带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第57-80页 |
| ·多用户检测技术 | 第57-60页 |
| ·多用户检测的概念 | 第57页 |
| ·多用户检测算法的性能指标 | 第57-59页 |
| ·多用户检测的分类 | 第59页 |
| ·多用户检测的优点 | 第59-60页 |
| ·混沌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多用户检测 | 第60-68页 |
| ·解相关多用户检测算法 | 第60-63页 |
| ·解相关检测算法的性能分析 | 第63-65页 |
| ·MMSE 多用户检测算法 | 第65-67页 |
| ·仿真结果 | 第67-68页 |
| ·降低仿真复杂度的MMSE 多用户检测算法 | 第68-74页 |
| ·改进的TH 仿真算法 | 第68-70页 |
| ·多用户模型 | 第70-73页 |
| ·仿真分析 | 第73-74页 |
| ·改进的混沌超宽带多用户系统 | 第74-79页 |
| ·系统描述 | 第75-77页 |
| ·时间反转原理 | 第75-76页 |
| ·交织跳时UWB 多用户系统 | 第76-77页 |
| ·迭代多用户检测 | 第77-78页 |
| ·仿真分析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