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前言 | 第14-19页 |
一、本论文的写作目的 | 第15页 |
二、本论文与国内外同类科研成果的联系与区别 | 第15-16页 |
三、本论文的基本内容与写作方法 | 第16-17页 |
四、不足 | 第17-19页 |
第一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 第19-74页 |
第一节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前身——GATT争端解决机制 | 第19-31页 |
一、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形成与演变 | 第19-22页 |
二、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 | 第22-26页 |
三、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 | 第26-31页 |
第二节 WTO争端解决机制 | 第31-68页 |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价值取向与性质倾向 | 第32-43页 |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目标 | 第43-44页 |
三、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原则 | 第44-53页 |
四、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 | 第53-65页 |
五、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 | 第65-68页 |
第三节 WTO争端解决机制改革概述 | 第68-74页 |
一、多哈回合之前的改革情况 | 第68-69页 |
二、多哈回合的改革情况 | 第69-72页 |
三、对DSU改革情况的整体评价 | 第72-74页 |
第二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性问题 | 第74-118页 |
第一节 磋商程序 | 第74-80页 |
一、DSU关于磋商程序的规定 | 第74-77页 |
二、磋商程序的特点 | 第77-78页 |
三、磋商程序的弊端 | 第78-80页 |
第二节 专家组程序 | 第80-89页 |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专家组程序的规定 | 第80-85页 |
二、专家组程序的弊端 | 第85-89页 |
第三节 上诉程序 | 第89-102页 |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关于上诉程序的规定 | 第89-97页 |
二、上诉程序的特点 | 第97-98页 |
三、上诉程序的弊端 | 第98-102页 |
第四节 执行程序 | 第102-118页 |
一、WTO争端解决解决机制关于执行程序的规定 | 第102-108页 |
二、执行程序的弊端 | 第108-118页 |
第三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制度性问题 | 第118-160页 |
第一节 反向协商一致表决方式 | 第118-126页 |
一、反向协商一致原则概述 | 第118-123页 |
二、有关反向协商一致原则的争议 | 第123-125页 |
三、反向协商一致原则的缺陷 | 第125-126页 |
第二节 法律解释 | 第126-134页 |
一、法律解释概述 | 第126-129页 |
二、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的效力 | 第129-133页 |
三、笔者的态度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透明度 | 第134-139页 |
一、WTO体系下的透明度原则 | 第134-137页 |
二、争端解决机制体系下的保密性制度 | 第137页 |
三、笔者的态度——关于争端解决机制体系下的保密性与透明度之争 | 第137-139页 |
第四节 法庭之友 | 第139-152页 |
一、法庭之友概述 | 第139-140页 |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法庭之友制度 | 第140-150页 |
三、对WTO争端解决机制实践接受上述法庭之友陈述的异议 | 第150-152页 |
四、笔者的态度 | 第152页 |
第五节 第三方 | 第152-160页 |
一、WTO争端解决程序第三方概述 | 第152-154页 |
二、DSU第三方规定的缺陷 | 第154-155页 |
三、WTO争端解决程序第三方的实践发展 | 第155-160页 |
第四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性缺陷的改革 | 第160-202页 |
第一节 关于磋商程序的改革 | 第160-169页 |
一、针对第4 条第7 款 | 第160-162页 |
二、针对第4 条第10 款 | 第162-164页 |
三、针对第4 条第11 款 | 第164-165页 |
四、针对第4 条第12 款(新增) | 第165-166页 |
五、针对第3 条第6 款 | 第166-167页 |
六、第12 条第10 款 | 第167-169页 |
第二节 关于专家组程序的改革 | 第169-181页 |
一、针对第6 条第1 款 | 第170-171页 |
二、针对第6 条第3 款(新增) | 第171-172页 |
三、针对第8 条 | 第172-175页 |
四、针对第12 条 | 第175-179页 |
五、针对第15 条第2 款 | 第179-180页 |
六、其他 | 第180-181页 |
第三节、关于上诉程序的改革 | 第181-186页 |
一、针对第17 条第1 款和第2 款 | 第181-183页 |
二、针对第17 条第5 款 | 第183-185页 |
三、针对第17 条第12 款 | 第185-186页 |
第四节、关于执行程序的改革 | 第186-202页 |
一、针对第21 条第3 款 | 第186-190页 |
二、针对第21 条第5 款与第22 条第6 款 | 第190-192页 |
三、针对第21 条第6 款 | 第192-194页 |
四、针对第22 条 | 第194-202页 |
第五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制度性缺陷的改革 | 第202-215页 |
第一节 关于反向协商一致表决方式的改革 | 第202-203页 |
一、改革建议 | 第202页 |
二、评述 | 第202-203页 |
第二节 关于法律解释的改革 | 第203-205页 |
一、改革建议 | 第203-205页 |
二、评述 | 第205页 |
第三节 关于透明度的改革 | 第205-207页 |
一、改革建议 | 第206-207页 |
二、评述 | 第207页 |
第四节 关于法庭之友的改革 | 第207-210页 |
一、改革建议 | 第208-210页 |
二、评述 | 第210页 |
第五节 关于第三方的改革 | 第210-215页 |
一、改革建议 | 第211-213页 |
二、评述 | 第213-215页 |
第六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成员保护的问题与改革. | 第215-236页 |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成员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实践 | 第215-220页 |
一、基本数据 | 第215-218页 |
二、评述 | 第218-220页 |
第二节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成员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20-225页 |
一、条文缺乏可操作性 | 第220-221页 |
二、时间框架不尽合理 | 第221-222页 |
三、报复机制形同虚设 | 第222-224页 |
四、技术援助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 第224-225页 |
第三节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成员保护的改革及评述 | 第225-236页 |
一、针对第4 条第10 款 | 第226页 |
二、针对第8 条第10 款 | 第226-227页 |
三、针对第12 条第10 款 | 第227页 |
四、针对第12 条第11 款 | 第227-228页 |
五、针对第21 条第2 款、第7 款、第8 款 | 第228-231页 |
六、针对第24 条 | 第231-232页 |
七、针对第27 条第2 款 | 第232-234页 |
八、评述 | 第234-236页 |
第七章 中国与WTO争端解决机制 | 第236-258页 |
第一节 中国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实践 | 第236-242页 |
一、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 | 第237-238页 |
二、美国对来自中国的铜板纸征收初步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案 | 第238-239页 |
三、中国集成电路增值税政策案 | 第239页 |
四、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 | 第239-240页 |
五、中国部分退、减或免税、费措施案 | 第240-241页 |
六、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特定措施案 | 第241页 |
七、中国影响特定出版品与视听娱乐产品之贸易权及配销服务措施案 | 第241-242页 |
八、中国以第三方身份参与的WTO争端解决程序 | 第242页 |
第二节 中国有效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对策 | 第242-249页 |
一、转变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地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 第243页 |
二、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 第243-244页 |
三、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法规,谨慎制定未来政策法规 | 第244-245页 |
四、全面建立动态预警和监视机制,有效建立我国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 | 第245-247页 |
五、继续保持以第三方身份全面参与WTO争端解决程序的做法 | 第247-248页 |
六、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优惠待遇,进一步团结其他发展中国家成员 | 第248页 |
七、注重运用各种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诉讼技巧 | 第248-249页 |
八、关注WTO争端解决机制发展趋势,积极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进程 | 第249页 |
第三节 中国提出的修改DSU的改革议案 | 第249-253页 |
一、改革议案的基本内容 | 第250-253页 |
二、对改革议案的评述 | 第253页 |
第四节 中国参与DSU改革议程的策略 | 第253-258页 |
一、参与 | 第254-255页 |
二、研究 | 第255页 |
三、争取 | 第255-256页 |
四、妥协 | 第256-258页 |
附录一 | 第258-259页 |
附录二 | 第259-263页 |
附录三 | 第263-272页 |
附录四 | 第272-273页 |
附录五 | 第273-276页 |
参考文献 | 第276-28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86-287页 |
后记 | 第287-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