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行政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制度之完善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1章 引言第8-10页
   ·问题的提出第8页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8-9页
   ·当前的研究成果第9页
   ·研究方法第9页
   ·论文结构安排第9-10页
第2章 理论前提:从诉讼当事人到行政诉讼当事人第10-18页
   ·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之一般理论第10-14页
     ·诉讼当事人内涵的一般分析第10-12页
     ·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概念的再定位第12-14页
   ·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制度的价值目标分析第14-18页
     ·控制行政权力第15页
     ·保护公民权利第15-16页
     ·维护公法秩序第16页
     ·确保诉讼效益第16-18页
第3章 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的制度现状第18-24页
   ·我国原告的制度现状第18-19页
     ·我国原告制度容纳能力缺乏第18页
     ·我国原告范围寻求新的突破第18-19页
   ·我国被告的制度现状第19-22页
     ·被告制度相关规定庞杂含混第19-21页
     ·被告制度机理的拓展方向第21-22页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制度现状第22-24页
     ·诉讼第三人制度设置规范不力第22-23页
     ·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开拓空间第23-24页
第4章 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的制度缺陷第24-32页
   ·原告的制度缺陷第24-26页
     ·将原告资格、起诉条件、受理条件混为一谈第24页
     ·对“法律上利害关系”界定不明确第24-25页
     ·确定原告资格的标准过于狭窄第25-26页
   ·被告的制度缺陷第26-28页
     ·被告确定难度大第27页
     ·行政主体标准不科学第27-28页
     ·其他公权主体司法规制缺位第28页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制度缺陷第28-32页
     ·行政机关能否作为诉讼第三人无法可依第28-29页
     ·“利害关系”标准难确定第29-30页
     ·诉讼第三人类型化程度不够第30页
     ·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过于形式化第30-31页
     ·诉讼第三人在诉讼中的权利义务规定不详第31页
     ·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法律效果不确定第31-32页
第5章 我国行政诉讼当事人制度之完善第32-43页
   ·我国行政诉讼原告制度之完善第32-35页
     ·有限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第32页
     ·合理设计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第32-33页
     ·明确“法律上利益”认定标准第33-34页
     ·完善原告资格案例指导制度第34-35页
   ·我国行政诉讼被告的制度之完善第35-38页
     ·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时被告的确定第35页
     ·经行政复议案件中被告的确定第35-36页
     ·委托情况下被告的确定第36页
     ·内设机构、派出机构被告的确定第36-37页
     ·其它情形中被告的确定第37-38页
   ·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制度之完善第38-43页
     ·明确行政机关可作为诉讼第三人第38-40页
     ·采用“结果利害关系”分类标准第40-41页
     ·引入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机制第41页
     ·实现诉讼第三人的类型化第41-42页
     ·明确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权利义务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致谢第46-47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律师行业自治制度研究
下一篇:论民事保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