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序言 | 第10-13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2 概念解说 | 第13-15页 |
|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 | 第13-14页 |
| ·养生的概念 | 第13页 |
| ·体育养生的概念 | 第13-14页 |
|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 | 第14页 |
| ·现代体育健身 | 第14-15页 |
| ·体育健身的概念 | 第14页 |
| ·现代体育健身的概念 | 第14-15页 |
| 3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健身哲学思想比较 | 第15-23页 |
|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哲学思想 | 第15-18页 |
| ·阴阳学说 | 第15-16页 |
| ·五行学说 | 第16-17页 |
| ·精、气、神学说 | 第17-18页 |
| ·现代体育健身哲学思想 | 第18-20页 |
| ·二者哲学思想之间联系 | 第20-23页 |
| ·传统养生文化蕴涵着现代科学健身观 | 第20-22页 |
| ·现代体育健身“科学化”与中国传统养生健身 | 第22-23页 |
| 4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健身理论体系比较 | 第23-45页 |
|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体系 | 第23-36页 |
| ·老子养生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道” | 第23-27页 |
| ·庄子养生思想 | 第27-32页 |
|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32-34页 |
|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机理 | 第34-36页 |
| ·现代健身理论体系 | 第36-45页 |
| ·现代体育养生观的内涵 | 第36页 |
| ·现代体育健身原理 | 第36-37页 |
| ·现代健身理念分析 | 第37-40页 |
| ·现代健身理念的发展趋势 | 第40-41页 |
| ·传统体育养生观与现代科学健身观的关系 | 第41-45页 |
| 5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健身方式方法比较 | 第45-56页 |
|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式方法 | 第45-47页 |
| ·运动健身类 | 第45页 |
|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养生健身方法 | 第45-46页 |
| ·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养生方法 | 第46页 |
| ·“形神合一”精神愉快的修养方法 | 第46-47页 |
|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 | 第47-49页 |
| ·气功 | 第47-49页 |
| ·武术 | 第49页 |
| ·现代体育健身方式方法 | 第49-56页 |
| ·健身运动手段 | 第49-51页 |
| ·健美运动手段 | 第51-54页 |
| ·娱乐体育手段 | 第54-56页 |
| 6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健身最终目标比较 | 第56-61页 |
|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最终目标 | 第56-57页 |
| ·人的身心德行相统一 | 第56-57页 |
| ·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健康 | 第57页 |
| ·现代体育健身最终目标 | 第57-59页 |
| ·“体质健康”始终是健康的物质基础 | 第57-58页 |
| ·“现代健康观”更重视心理、社会和道德健康 | 第58页 |
| ·“群体健康”与“个体健康” | 第58页 |
| ·为全面健康观确立相对应的“全面健康”标准 | 第58-59页 |
| ·中国传统养生与现代体育健身的异同 | 第59-61页 |
| ·相同点 | 第59页 |
| ·不同点 | 第59-61页 |
| 7 研究结论 | 第61-63页 |
| 8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著作与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 10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