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采环境再造人工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地下工程结构可靠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开采环境再造技术的应用 | 第15-24页 |
| ·开采环境再造提出的背景 | 第15-16页 |
| ·矿山开采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 ·国内外高价值软破矿体的开采现状及趋势 | 第15-16页 |
| ·开采环境再造技术的实施 | 第16-23页 |
| ·试验采场的选择 | 第16-17页 |
| ·实施方案 | 第17-18页 |
| ·采准切割工程布置 | 第18-20页 |
| ·施工顺序及要求 | 第20-21页 |
| ·回采顺序 | 第21-22页 |
| ·巷道及矿体上下盘维护 | 第22页 |
| ·通风与安全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工程地质调查与分析 | 第24-31页 |
| ·节理裂隙调查统计 | 第24-27页 |
| ·调查方法 | 第24页 |
| ·调查结果 | 第24-25页 |
| ·节理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 ·节理分布规律 | 第26-27页 |
| ·地应力特征 | 第27-29页 |
| ·地应力调查的意义与方法 | 第27页 |
| ·地应力调查结果 | 第27-29页 |
| ·水文特征 | 第29页 |
|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及力学参数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开采环境再造人工结构稳定性研究 | 第31-59页 |
| ·数值模拟的实现 | 第31-34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31-32页 |
| ·岩石力学参数 | 第32-33页 |
| ·稳定性判据 | 第33-34页 |
| ·崩矿方案优化选择 | 第34-37页 |
| ·结构稳定性影响 | 第35-36页 |
| ·矿石块度影响 | 第36-37页 |
| ·人工顶板的稳定性研究 | 第37-42页 |
| ·人工条柱的稳定性研究 | 第42-50页 |
| ·人工条柱施工设计 | 第42-44页 |
| ·稳定性分析 | 第44-50页 |
| ·人工底部结构的稳定性研究 | 第50-58页 |
| ·底部结构施工设计 | 第51-54页 |
| ·稳定性分析 | 第54-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开采环境再造人工结构可靠度分析 | 第59-75页 |
| ·人工结构的不确定性 | 第59-61页 |
| ·地下岩体特征的不确定性 | 第59-60页 |
| ·充填体强度的不确定性 | 第60-61页 |
| ·可靠度分析的意义及方法 | 第61-65页 |
| ·可靠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 第61-64页 |
| ·可靠度分析方法和步骤 | 第64-65页 |
| ·NESSUS软件简介 | 第65-69页 |
| ·NESSUS软件特点 | 第65-66页 |
| ·NESSUS软件的分析流程 | 第66页 |
| ·NESSUS软件先进功能 | 第66-68页 |
| ·可靠度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68-69页 |
| ·可靠度分析结果 | 第69-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76页 |
| ·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附录1: 节理裂隙调查结果表 | 第82-87页 |
| 附录2: ANSYS建模命令流 | 第87-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2页 |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92页 |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92页 |
| 所获奖励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