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井提升系统危险因素分析及三维风险度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安全管理的概念及其作用 | 第10-11页 |
| ·矿山提升系统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14-18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矿山竖井提升系统的危险因素分析 | 第18-38页 |
| ·矿山竖井提升系统 | 第18页 |
| ·矿山竖井提升系统常见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 | 第18-22页 |
| ·深度指示器上减速开关失灵而全速过卷 | 第18-20页 |
| ·因甩掉安全保护装置而造成重大事故 | 第20页 |
| ·司机误操作造成过卷和蹲罐事故 | 第20页 |
| ·司机违章操作造成箕斗断绳坠落 | 第20-21页 |
| ·井口把钩工错发开车信号造成容器过卷 | 第21页 |
| ·液压站故障引发制动闸不能动作 | 第21-22页 |
| ·人因失误分析 | 第22-28页 |
| ·竖井提升人失误模型 | 第23-24页 |
| ·人因失误分析 | 第24-27页 |
| ·人因失误的预防措施 | 第27-28页 |
| ·竖井提升设备因素分析 | 第28-31页 |
| ·提升设备故障类型 | 第28页 |
| ·提升设备故障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 ·提升设备故障的预防措施 | 第30-31页 |
| ·管理因素分析 | 第31-36页 |
| ·矿山竖井提升系统安全管理的不足及缺陷 | 第31-32页 |
| ·管理失效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 ·管理对策 | 第34-36页 |
| ·环境因素分析 | 第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矿井竖井提升系统三维风险度评价 | 第38-66页 |
| ·二维风险评价矩阵法 | 第38-39页 |
| ·三维风险度评价法 | 第39-45页 |
| ·三维矢量 | 第39页 |
| ·危险度 | 第39-40页 |
| ·权重的确定 | 第40-42页 |
| ·矢量的量化及危险度分级 | 第42-43页 |
| ·矢量相关系数 | 第43页 |
| ·计算模型及特点 | 第43-45页 |
| ·事故概率计算 | 第45-51页 |
| ·矿井提升设备 | 第45页 |
| ·事故概率模型的假设 | 第45-46页 |
| ·事故概率模型 | 第46-51页 |
| ·提升系统事故严重度的预测 | 第51-56页 |
| ·预测方法的选择 | 第51页 |
| ·灰色系统理论基础 | 第51-53页 |
| ·自适应性 GM(1,1)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53-55页 |
| ·自适应性 GM(1,1)模型的残差修正 | 第55-56页 |
| ·预测的步骤 | 第56页 |
| ·安全管理水平定量计算 | 第56-65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原理 | 第57-58页 |
| ·因素集确定 | 第58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8-62页 |
| ·确定分析量样本矩阵和等级 | 第62页 |
| ·确定灰色聚类系数矩阵 | 第62-64页 |
| ·计算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和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三维风险度评价方法实例应用 | 第66-76页 |
| ·某矿副立井提升系统概况 | 第66页 |
| ·事故概率计算 | 第66-67页 |
| ·事故严重度预测 | 第67-70页 |
| ·安全管理水平定量计算 | 第70-74页 |
| ·评价结果与比较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