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多孔电极模型化 | 第12-17页 |
·质子膜燃料电池(PEMFC)多孔电极模型化 | 第12-14页 |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多孔电极模型化 | 第14-16页 |
·多孔电极中的效率因子 | 第16-17页 |
·甲醇电催化氧化本征动力学 | 第17-20页 |
·单中心吸附机理(Single site adsorption mechanism) | 第17-19页 |
·双中心吸附机理(Dual site adsorption mechanism) | 第19-20页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多孔阳极模型化 | 第23-34页 |
·引言 | 第23页 |
·本征动力学模型 | 第23-27页 |
·建模意义 | 第24页 |
·双中心吸附机理本征动力学模型 | 第24-27页 |
·宏观动力学模型 | 第27-34页 |
·建模意义 | 第27页 |
·双中心吸附机理宏观动力学模型 | 第27-34页 |
第三章 模型的求解 | 第34-41页 |
·引言 | 第34页 |
·有限差分法 | 第34-41页 |
·Band(J)求解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的基本原理 | 第34-38页 |
·Band(J)求解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的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DIFEQ子程序的使用说明 | 第39-40页 |
·对覆盖率子程序CETA(J)的解释 | 第40页 |
·有限差分的局限性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41-61页 |
·引言 | 第41页 |
·本征动力学模型求解 | 第41-46页 |
·活化能和本征动力学参数 | 第41-42页 |
·电极表面覆盖率随超电势的变化 | 第42-45页 |
·本征理论极化曲线 | 第45-46页 |
·宏观动力学模型求解 | 第46-61页 |
·覆盖率在多孔电极内部的分布 | 第48-50页 |
·无因次浓度和无因次电势分布 | 第50-53页 |
·宏观理论极化曲线 | 第53-55页 |
·多孔电极效率因子 | 第55-56页 |
·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对比 | 第56-58页 |
·传递过程的影响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对于本论文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