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 ·灾害学理论发展 | 第12-14页 |
| ·国外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研究 | 第14-16页 |
| ·国内公路灾害防灾减灾研究 | 第16-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20-21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第2章 山区高速公路汛期运营安全对策——雨量警戒制技术框架 | 第23-42页 |
| ·山区高速公路汛期交通灾害分析 | 第23-25页 |
| ·山区高速公路汛期交通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 第23-24页 |
| ·高速公路汛期主要交通灾害的成因机理 | 第24-25页 |
| ·山区线路水害预警技术 | 第25-33页 |
| ·山区线路水害预警技术工程应用现状 | 第25-27页 |
| ·实时预报技术与临界雨量 | 第27-33页 |
| ·山区高速公路汛期运营安全警戒系统 | 第33-35页 |
| ·雨量警戒制的制定 | 第35-40页 |
| ·雨量警戒制的提出及制定流程 | 第35-37页 |
| ·雨量警戒制制定原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确定各级别警戒标准的方法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3章 西攀、攀田高速公路线路与环境条件 | 第42-67页 |
| ·线路自身特点 | 第42-43页 |
| ·气候条件特点 | 第43-47页 |
| ·资料的来源及处理 | 第45页 |
| ·沿线降水的时间特征 | 第45-46页 |
| ·线路沿线降水的空间特征 | 第46-47页 |
| ·地质灾害点分布信息 | 第47-66页 |
| ·西攀高速沿线主要滑坡、泥石流灾害点调查资料 | 第47-60页 |
| ·攀田高速公路现场主要滑坡、泥石流灾害点考察资料 | 第60-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4章 西攀、攀田高速公路汛期运营安全雨量警戒制 | 第67-78页 |
| ·西攀、攀田高速沿线的成灾类型及致灾特点 | 第67-68页 |
| ·警戒区段划分 | 第68-69页 |
| ·德昌—垭口段雨量警戒制 | 第69-74页 |
| ·三级警戒状态雨量控制标准 | 第69-72页 |
| ·三级警戒状态防御措施 | 第72-74页 |
| ·垭口—金江段汛期雨量警戒制 | 第74-75页 |
| ·三级警戒状态能见度控制指标 | 第74-75页 |
| ·三级警戒状态防御措施 | 第75页 |
| ·黄联关—德昌、金江—田房区段汛期安全行车建议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5章 西攀、攀田高速公路雨量警戒制的运行和应用 | 第78-83页 |
| ·西攀、攀田高速公路汛期运营安全雨量警戒制的运行 | 第78-80页 |
| ·气象信息的获得 | 第78-80页 |
| ·交通管制措施的实施 | 第80页 |
| ·山区高速公路汛期运营防灾管理体系的运行 | 第80-82页 |
| ·体系的运转程式 | 第80-81页 |
| ·体系的发展和维护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4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83页 |
| ·研究的创新性 | 第83页 |
| ·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