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页 |
第1章 票据业务及其发展 | 第7-14页 |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相关概念 | 第8-10页 |
·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业务 | 第8-9页 |
·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业务 | 第9页 |
·银行承兑汇票的包买业务 | 第9-10页 |
·银行承兑汇票的置换业务 | 第10页 |
·银行承兑汇票的回购业务 | 第10页 |
·票据业务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 第10-13页 |
·对社会经济的意义 | 第10-11页 |
·对中央银行的意义 | 第11页 |
·对企业经营的意义 | 第11-12页 |
·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 第12-13页 |
·我国商业银行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票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 第13页 |
·专营性票据机构出现,区域性票据中心同步形成 | 第13页 |
·市场主体增多,二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 第13-14页 |
·价格机制逐渐形成,再贴现政策开始发挥作用 | 第14页 |
第2章 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风险状况分析 | 第14-22页 |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承兑风险分析 | 第15-17页 |
·承兑申请人的资信风险 | 第15页 |
·承兑的评估与授信风险 | 第15-16页 |
·承兑汇票的担保风险 | 第16页 |
·票据开立后的管理风险 | 第16页 |
·承兑汇票的保管风险 | 第16-17页 |
·承兑汇票的价格风险 | 第17页 |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贴现风险分析 | 第17-20页 |
·信用风险 | 第17页 |
·操作管理风险 | 第17-18页 |
·法律政策风险 | 第18-19页 |
·道德风险 | 第19页 |
·信息风险 | 第19-20页 |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20-22页 |
·过分依赖承兑汇票业务,票据功能被异化 | 第20页 |
·片面理解融资功能,忽视真实商品贸易背景,形成了信贷风险隐患 | 第20页 |
·银行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员工风险教育相对滞后 | 第20-21页 |
·票据市场竞争过度,银行经营行为不规范 | 第21页 |
·票据格式不统一,票据查询手段落后 | 第21-22页 |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恶意套取银行信用 | 第22页 |
第3章 防范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 第22-32页 |
·开发业务新品种,扩大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利用中介机构分散风险 | 第22-24页 |
·开发票据业务新品种 | 第22-23页 |
·扩大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 | 第23页 |
·发展票据中介机构,建立统一的票据市场体系 | 第23-24页 |
·规范票据市场,防范风险 | 第24-25页 |
·要重新修订《票据法》 | 第24页 |
·规范票据融资 | 第24-25页 |
·衔接《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和《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 | 第25页 |
·切实加大对违规票据当事人的处罚力度 | 第25页 |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防范风险 | 第25-28页 |
·增强票据付款审查综合知识 | 第26页 |
·完善票据防伪措施 | 第26-27页 |
·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管理 | 第27页 |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 第27页 |
·加强票据业务内控管理 | 第27-28页 |
·积极开拓票据的电子化业务渠道,防范风险 | 第28-30页 |
·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电子服务系统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28页 |
·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电子服务系统的五大功能体系 | 第28-29页 |
·做好票据市场电子服务系统的推广 | 第29-30页 |
·改善票据市场外部环境,防范风险 | 第30-32页 |
·开展同业合作,加强企业资信风险评定与监控 | 第30页 |
·建立新型社会信用文化,大力整顿全社会信用环境 | 第30-31页 |
·适时改革银行承兑费率,降低银行的价格风险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