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信息光学论文--全息光学论文

菌紫质光致变色和光致各向异性的理论模拟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2页
第一章 生物分子光致变色材料——菌紫质概论第12-38页
   ·光致变色学第12-18页
     ·光致变色定义第12-14页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第14-17页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特点及应用第17-18页
   ·光致变色材料——菌紫质第18-27页
     ·菌紫质的光循环第19-21页
     ·菌紫质的光学特性第21-23页
     ·菌紫质的特点及应用第23-27页
   ·菌紫质的研究进展第27-28页
   ·本论文的内容及结果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8页
第二章 菌紫质的光致变色特性研究第38-57页
   ·二态光致变色模型第38-40页
   ·光致变色动力学的求解第40-42页
     ·光致变色动力学的数值解第40页
     ·光致变色动力学的一阶近似解第40-42页
   ·菌紫质薄膜样品及其特性第42-45页
     ·菌紫质薄膜样品及其光致变色模型第42页
     ·激发光强对热弛豫时间的影响第42-44页
     ·样品结构对透过率的影响第44页
     ·理论计算时样品参数的选取第44-45页
   ·菌紫质光致变色动力学的实验测量及理论模拟第45-51页
     ·光致变色动力学的实验结果第46-47页
     ·光致变色动力学的理论分析第47-51页
   ·激发光强对稳态透过率的影响第51-53页
     ·菌紫质薄膜的稳态透过率特性第52-53页
     ·紫光对红光稳态透过率的影响第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第三章 菌紫质的光致各向异性研究第57-83页
   ·光致各向异性第57-59页
     ·分子角度烧孔机制第58页
     ·分子角度重排机制第58-59页
   ·菌紫质薄膜光致各向异性的机理及数学表示第59-64页
   ·光致各向异性的测量方法第64-66页
     ·泵浦-探测法测量光致各向异性的原理第64-65页
     ·P-BR-A系统的透过率第65-66页
   ·光致各向异性的实验及模拟结果第66-76页
     ·理论模拟参数的选取第67-68页
     ·B型光致各向异性第68-70页
     ·M型光致各向异性第70-72页
     ·B-M型光致各向异性第72-76页
   ·光强对偏振旋转角的影响第76-79页
   ·结论第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第四章 菌紫质的全息存储特性研究第83-115页
   ·光全息存储原理第84页
   ·菌紫质全息光栅衍射效率的波长依赖特性第84-87页
   ·记录光强对菌紫质全息光栅衍射效率的影响第87-93页
   ·菌紫质的偏振全息特性第93-109页
     ·偏振全息的特性分析第93-96页
     ·偏振全息光栅衍射效率的理论分析第96-101页
     ·理论模拟参数选取第101页
     ·偏振全息动力学实验及理论模拟第101-109页
   ·菌紫质在全息存储中的应用第109-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第五章 菌紫质在相移干涉计量中的应用研究第115-129页
   ·相移干涉简介第115-116页
   ·四步相移干涉的基本原理第116-117页
   ·相位梯度积分法第117-119页
   ·菌紫质在相移干涉计量中的应用第119-126页
     ·相移干涉测量实验装置图第119-120页
     ·相移干涉理论分析第120-122页
     ·实验结果第122-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29页
第六章 菌紫质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第129-151页
   ·菌紫质在全光开关中的应用第129-135页
     ·光开关简介第129-131页
     ·实验装置图第131页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131-135页
   ·菌紫质在逻辑操作中的应用第135-143页
     ·全光逻辑门的工作原理第136-137页
     ·实验方法及结果第137-143页
   ·菌紫质在图像操作中的应用第143-148页
     ·菌紫质在光控图象显示中的应用第144-146页
     ·菌紫质在空间滤波中的应用第146-148页
   ·本章小结第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1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4-15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限光束在平面微结构中的共振传输
下一篇:强激光光束控制与参数诊断相关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