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引言 | 第7-8页 |
| 2 民事诉权理论学说的历史沿革 | 第8-13页 |
| ·国外民事诉权理论的历史发展 | 第8-11页 |
| ·私法诉权说(实体诉权说) | 第8-9页 |
| ·公法诉权说 | 第9-10页 |
| ·抽象诉权说 | 第9页 |
| ·具体诉权说(权利保护请求权) | 第9页 |
| ·本案判决请求权说 | 第9-10页 |
| ·司法行为请求说(诉讼内诉权说) | 第10页 |
| ·诉权否认说 | 第10页 |
| ·二元诉权说 | 第10-11页 |
| ·宪法诉权说 | 第11页 |
| ·我国对诉权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 3 诉权保护不力的原因 | 第13-27页 |
| ·理论上的纷乱——纷争与聚讼 | 第13-18页 |
| ·实体权利当事人学说的弊端 | 第13-14页 |
| ·程序当事人学说的疑惑 | 第14-16页 |
| ·何谓"有明确的被告" | 第16-17页 |
| ·何谓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与事实、理由" | 第17-18页 |
| ·"诉的利益"的狭隘认识 | 第18页 |
| ·立法的疏漏 | 第18-20页 |
| ·管辖制度的苛刻设立 | 第18-19页 |
| ·举证责任分配的不尽合理 | 第19-20页 |
| ·执行难的影响 | 第20页 |
| ·司法的迷雾——审判权对当事人诉权的不当干预 | 第20-21页 |
| ·司法实务中"立案难"的表现 | 第20-21页 |
| ·"立案难"产生的原因 | 第21页 |
| ·形成中诉权的苍白——新型权利保护的欠缺 | 第21-27页 |
| ·形成中的民事诉权的产生 | 第21页 |
| ·形成中的民事诉权的概念与特征 | 第21-22页 |
| ·形成中的民事诉权的表现 | 第22-25页 |
| ·保护宪法性权利类型 | 第22-23页 |
| ·保护民事实体法未规定的新型人身权利类型 | 第23-24页 |
| ·保护公益诉讼化权利类型 | 第24-25页 |
| ·形成中的民事诉权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 第25-27页 |
| ·立法因素——现行法律存在空白 | 第25页 |
| ·法院因素——法官业务与自身素质的欠缺 | 第25-26页 |
| ·诉讼观念因素 | 第26-27页 |
| 4 诉权滥用的产生及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 ·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副产品 | 第27-28页 |
| ·权利膨胀与规范失衡 | 第27-28页 |
| ·诚信的缺失 | 第28页 |
| ·纠纷解决诉讼化趋势的非理性 | 第28页 |
| ·民事诉讼体制的弊端 | 第28-30页 |
| ·诉讼费用——诉权滥用的成本支出与所获收益的巨大反差 | 第28-29页 |
| ·处罚措施的欠缺 | 第29-30页 |
| 5 民事诉权的完善措施 | 第30-35页 |
| ·完善民事诉权的必要性 | 第30页 |
| ·保护民事诉权的构思 | 第30-35页 |
| ·立法保护 | 第30-32页 |
| ·将诉权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 第30页 |
|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民事诉讼法》 | 第30-32页 |
| ·司法保护 | 第32页 |
| ·对滥用诉权的规制 | 第32-35页 |
| ·诉权滥用的预防机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建 | 第32-33页 |
| ·规制机制 | 第33页 |
| ·滥用诉权的司法对策 | 第33-35页 |
| 6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个人简介 | 第38-39页 |
| 导师简介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