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bVIEW对汽轮机转子低周疲劳寿命损耗监测系统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我国电网调峰形式 | 第10页 |
| ·国外电网调峰情况 | 第10-11页 |
| ·课题意义 | 第11-12页 |
| ·汽轮机转子寿命损耗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对汽轮机转子寿命损耗监测的研究 | 第13页 |
| ·国内对汽轮机转子寿命损耗监测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创新性研究 | 第14-1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转子温度场及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 | 第17-29页 |
| ·转子温度场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 ·转子应力场计算方法 | 第18-20页 |
| ·换热系数的计算 | 第20-22页 |
| ·转子热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第22-25页 |
| ·机组概况 | 第22-23页 |
| ·边界条件 | 第23-25页 |
| ·冷态启动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 ·冷态启动转子温度场分布 | 第25-26页 |
| ·冷态启动转子应力场分布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转子寿命损耗监测系统数学模型 | 第29-38页 |
| ·汽轮机转子监测系统数学模型 | 第29-37页 |
| ·汽温线性变化时转子温度场模型 | 第29-30页 |
| ·汽温非线性变化时转子温度场模型 | 第30页 |
| ·热应力计算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 ·转子温度线性变化时热应力的解析计算 | 第31页 |
| ·转子温度非线性变化时热应力的解析计算 | 第31-32页 |
| ·监测系统中关于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 | 第32页 |
| ·转子温度及热应力递推计算模型 | 第32-34页 |
| ·非线性条件下转子温度及热应力的递推算法模型 | 第34页 |
| ·转子的应力合成 | 第34-35页 |
| ·转子低周疲劳寿命损耗计算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转子寿命损耗监测系统的开发 | 第38-47页 |
| ·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 第38-40页 |
| ·虚拟仪器技术简介 | 第38-39页 |
| ·LabVIEW 开发平台介绍 | 第39-40页 |
| ·监测系统总体框架及功能模块设计 | 第40-42页 |
|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第40页 |
| ·系统功能介绍 | 第40-42页 |
| ·监测系统的模块组成 | 第42-46页 |
| ·数据采集模块 | 第42-43页 |
| ·信号调理模块 | 第43页 |
| ·数学计算模块 | 第43-44页 |
| ·数据库管理模块 | 第44-45页 |
| ·客户端 | 第45-46页 |
| ·网络通信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转子寿命损耗监测系统的仿真运行 | 第47-60页 |
| ·仿真数据计算 | 第47-50页 |
| ·温度场计算 | 第47-48页 |
| ·应力场计算 | 第48-49页 |
| ·寿命损耗计算 | 第49-50页 |
| ·监测系统功能选项 | 第50-58页 |
| ·用户登录 | 第50-52页 |
| ·数据显示 | 第52-53页 |
| ·寿命评估 | 第53-55页 |
| ·数据查询 | 第55-56页 |
| ·系统设置 | 第56-57页 |
| ·辅助功能 | 第57-58页 |
| ·系统的优势和不足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67-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