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采油技术论文

基于地面示功图对抽油杆与油管偏磨的诊断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5页
   ·问题的提出第19-20页
   ·国内外对抽油杆/管偏磨的研究第20-22页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第20-21页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第21-22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2-25页
     ·井下杆/管偏磨研究的不足第22-23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23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抽油机杆/管偏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第25-31页
   ·井斜导致油管弯曲第25-26页
     ·造成井斜的原因第25页
     ·摩擦载荷的分析第25-26页
   ·工作载荷导致杆柱失稳弯曲第26-27页
   ·工作参数和生产条件对偏磨的影响第27-28页
     ·冲程和冲次的影响第27页
     ·沉没度的影响第27-28页
     ·其他参数的影响第28页
   ·介质对偏磨腐蚀的影响第28-29页
     ·含水量的影响第28页
     ·腐蚀介质的影响第28-29页
     ·腐蚀加剧偏磨第29页
   ·油管蠕变第29页
   ·其它影响抽油杆/管偏磨的因素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抽油杆柱受力分析第31-45页
   ·游梁式抽油机悬点运动规律第31-34页
     ·游梁式抽油机工作原理和运动分析第31-32页
     ·简化为简谐运动时的游梁式抽油机悬点运动规律第32-34页
   ·抽油泵的工作原理第34-35页
     ·上冲程第34-35页
     ·下冲程第35页
   ·抽油杆受力分析第35-41页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35-36页
     ·上冲程抽油杆受力分析第36-38页
     ·下冲程抽油杆受力分析第38-41页
   ·抽油杆柱中和点的求解第41-42页
     ·单级抽油杆第41页
     ·多级抽油杆第41-42页
   ·杆/管偏磨临界条件的建立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由示功图对抽油机杆/管偏磨的诊断第45-53页
   ·悬点载荷的计算分析第45-49页
     ·悬点载荷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第45-48页
     ·摩擦载荷的组成第48-49页
   ·抽油杆/油管摩擦载荷对悬点载荷(示功图)的影响第49-50页
     ·抽油杆/油管摩擦载荷的求解第49-50页
     ·抽油杆/油管产生摩擦的判断依据第50页
   ·本章小结第50-53页
第五章 抽油机杆/管偏磨的防治第53-69页
   ·调整抽油机井的工作参数第53-54页
     ·优化抽汲参数第53-54页
     ·确定合理沉~度第54页
   ·安装井口油管旋转器或抽油杆旋转器第54-55页
     ·旋转式采油井口及其配套技术第54-55页
     ·抽油杆旋转器的使用第55页
   ·抽油杆底部下加重杆第55-56页
   ·抽油杆扶正器第56-63页
     ·概述第56-57页
     ·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7-58页
     ·扶正器扶正范围的确定第58页
     ·扶正器扶正间距的确定第58-61页
     ·扶正器类型第61-63页
   ·改善油管受力状况第63-64页
   ·连续抽油杆第64-65页
   ·其他防治措施第65-66页
     ·使用新型油管第65页
     ·双向保护抽油杆接箍的应用第65-66页
     ·低坐封载荷封隔器第66页
     ·应用大间隙泵第66页
     ·加缓蚀剂减缓磨损第66页
     ·斜井的防治第66页
   ·本章小结第66-69页
第六章 偏磨诊断软件设计第69-81页
   ·偏磨诊断的功能设计第69-71页
     ·设计目标第69页
     ·设计内容第69-71页
     ·诊断流程第71页
   ·偏磨自动诊断的具体实现第71-72页
     ·软件开发环境第71-72页
     ·原始示功图数据的获取第72页
   ·软件工作界面简介第72-80页
     ·软件主界面第72-73页
     ·监测信息界面第73页
     ·原始数据的输入界面第73-76页
     ·计算评价界面第76-77页
     ·治理措施的界面第77-79页
     ·数据保存界面第79页
     ·帮助界面第79-80页
   ·软件功能和特点第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七章 现场应用情况第81-85页
   ·原始数据获取第81-83页
   ·数据计算和分析第83-84页
   ·偏磨油井的治理第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85-87页
   ·课题研究内容总结第85页
   ·对课题研究的建议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致谢第91-9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95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95-96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苯胺插层α-磷酸锆原位聚合及表征
下一篇:套变整形复位受力分析及修复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