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使用网络参与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市场需求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16页 |
·系统工作模式的分析 | 第16页 |
·建模工具选择的分析 | 第16页 |
·开发工具选择的分析 | 第16-17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9-30页 |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9-20页 |
·教学质量问题的有关概念 | 第19页 |
·评估概念及其特征 | 第19-20页 |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价值的判定 | 第20页 |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20-22页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1页 |
·研究步骤 | 第21-22页 |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 | 第22页 |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2-24页 |
·权重确定原则 | 第22-23页 |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 第23-24页 |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 第24-26页 |
·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合理性论证 | 第26-29页 |
·项目区分度 | 第26-27页 |
·可信度分析 | 第27-28页 |
·效度分析 | 第28页 |
·因子分析 | 第28页 |
·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模糊因子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模型 | 第30-43页 |
·初级评价数学模型---多极模糊多目标评价 | 第30-32页 |
·一级模糊多目标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多级模糊多目标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综合评价 | 第32页 |
·模糊因子综合评价在实践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 第32-38页 |
·建立多因素集及评语集 | 第33-34页 |
·建立各级模糊评价矩阵 | 第34-36页 |
·计算 | 第36-38页 |
·计算综合评价值 | 第38页 |
·详细评价数学模型---EM算法 | 第38-42页 |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EM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40-42页 |
·详细评价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系统需求分析 | 第43-55页 |
·系统需求描述 | 第43-48页 |
·系统用例分析 | 第43-45页 |
·用例事件流描述 | 第45-48页 |
·评价系统时序图 | 第48-50页 |
·教师活动时序图 | 第48-49页 |
·学生活动时序图 | 第49页 |
·系统管理员活动时序图 | 第49-50页 |
·用人单位活动时序图 | 第50页 |
·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测试 | 第50-53页 |
·软件测试概述 | 第50-51页 |
·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测试 | 第51-52页 |
·测试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MCMC方法处理缺失数据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 第55-61页 |
·数据库设计概述 | 第55-56页 |
·实践教学评估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 | 第56-60页 |
·系统的数据库需求模型 | 第56页 |
·概念结构设计 | 第56-57页 |
·逻辑结构设计及数据库实现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实现 | 第61-71页 |
·系统功能描述 | 第61-62页 |
·系统实现工具与开发平台 | 第62-63页 |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实现 | 第63-70页 |
·用户管理功能 | 第63-65页 |
·计算评估数据功能 | 第65-67页 |
·查询功能实现 | 第67-68页 |
·评价指标数据管理功能实现 | 第68-69页 |
·用户信息修改 | 第69页 |
·信息反馈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课题研究总结 | 第71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