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新变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9页 |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思考 | 第9-16页 |
一、现代视野中的民国词学 | 第9-11页 |
二、民国词学研究状况略述 | 第11-16页 |
第二节 研究范围、内容之界定 | 第16-19页 |
一、研究目的、意义之交待 | 第16-17页 |
二、思路与主体构架略述 | 第17-19页 |
第一章 "集成"兼具"开放"的词体本位 | 第19-49页 |
第一节 从"侧艳之词"到"词为艳科" | 第20-27页 |
一、"十九不离男女情事"的"艳词" | 第21-22页 |
二、"缘情而绮靡"的"艳科" | 第22-23页 |
三、以骚雅对艳词的误读与净化 | 第23-24页 |
四、回归到本来意义的"词为艳科"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别是一家"与音乐本位的潜隐 | 第27-36页 |
一、"别是一家"的提出 | 第28-30页 |
二、由"音律"到"声律" | 第30-32页 |
三、声律持守与词体存废 | 第32-36页 |
第三节 意内言外对"缘情""言志"的牵合 | 第36-42页 |
一、"敷衍古义以自贵其体" | 第36-38页 |
二、叠加以"音内言外" | 第38-39页 |
三、"词家之恒言也" | 第39-42页 |
第四节 "要眇宜修"与词体的审美特质 | 第42-48页 |
一、以"要眇宜修"为核心的系统共同体 | 第43-45页 |
二、细美幽约与小、轻、狭、隐四端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章 "燕乐"叠加"民间"的词源格局 | 第49-80页 |
第一节 对前人词源论的清算 | 第50-56页 |
一、打破了前人远征悬拟、单向求索的词源研究 | 第50-54页 |
二、对词体发生的科学观照、多元定位 | 第54-56页 |
第二节 燕乐说的长足进展 | 第56-63页 |
一、对词是音乐文学的认定 | 第57-60页 |
二、燕乐起源说的进展 | 第60-63页 |
第三节 民间说的逐渐崛起 | 第63-70页 |
一、民间说崛起的历史机缘 | 第63-66页 |
二、敦煌曲子词的实证支持 | 第66-69页 |
三、民间说提出的现实意义 | 第69-70页 |
第四节 词源的时间推断与过程描述 | 第70-78页 |
一、词体起源时间的具体推断 | 第70-74页 |
二、"起源"与"确立"的阶段区分 | 第74-75页 |
三、文人对词体的确立与光大作用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从"正变"到"进化"的词史流变 | 第80-111页 |
第一节 传统词史正变观回溯 | 第81-90页 |
一、诗体正变观之探源寻初 | 第81-82页 |
二、词体正变观在宋代的孕育 | 第82-83页 |
三、词体正变观在明清的发展 | 第83-90页 |
第二节 民国词史进化论剖析 | 第90-104页 |
一、从风格本色到题材主题的过渡 | 第90-96页 |
二、从源流盛衰到时代文学的演变 | 第96-102页 |
三、词史进化论对正变观的扬弃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词史观评议 | 第104-109页 |
一、词史正变观的启思 | 第105-106页 |
二、词史进化论的质疑 | 第106-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四章 比兴寄托的充实与鲜活 | 第111-146页 |
第一节 以比兴寄托论词之原始 | 第111-121页 |
一、诗论之比兴探源 | 第112-113页 |
二、词之讲求比兴的实践 | 第113-116页 |
三、词论之寄托说的成熟 | 第116-121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比兴寄托说的总结与阐释 | 第121-136页 |
一、对比兴寄托的系统梳理与总结 | 第121-127页 |
二、从词的情感内涵阐释比兴寄托 | 第127-133页 |
三、从词的艺术质性阐释比兴寄托 | 第133-136页 |
第三节 民国时期比兴寄托说的批评与矫正 | 第136-144页 |
一、对"词非寄托不可"的挣脱 | 第137-138页 |
二、对词中寄托的把握和体认 | 第138-141页 |
三、《花外集笺注》的启示 | 第141-144页 |
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五章 境界最上的探讨与改造 | 第146-180页 |
第一节 从词论中溢出的"境界说" | 第146-152页 |
一、从词论中的溢出与生发 | 第147-149页 |
二、境界说的"体系化"和"新学语" | 第149-151页 |
三、"境界说"的新质与意义 | 第151-152页 |
第二节 对境界说之探讨与批评 | 第152-172页 |
一、对"境界"内涵与来源的辨析 | 第153-159页 |
二、对"境界为最上"的评议 | 第159-164页 |
三、对境界所生发之概念的讨论 | 第164-172页 |
第三节 境界说之充实与异化 | 第172-178页 |
一、"大凡为文要有高致" | 第172-175页 |
二、"风格都是从意境山来的" | 第175-178页 |
小结 | 第178-180页 |
余论 | 第180-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1-192页 |
后记 | 第192-193页 |